西北大学学子解锁凤翔泥塑的千年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06 15: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立彤   阅读 50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凤翔,这座承载着294年秦都历史的雍城古地,孕育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正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新生。7月26日至27日,西北大学文学院“文韵中华 艺脉传承”实践团深入凤翔区,以博物馆溯源、村落走访、沉浸体验的方式,解码这项古老技艺的文化根脉与当代活力,让青年视角与非遗传承产生深刻共鸣。

博物馆溯源触摸千年技艺的历史温度

凤翔区博物馆的展柜中,先秦祭祀陶器的古朴、汉唐生活化泥塑的灵动、明清彩绘摆件的浓艳,串联起凤翔泥塑数千年的传承轨迹。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带领下,凝视着不同朝代的原料样本:细腻的渭河胶泥需经晾晒、捶打、过滤等多道工序淬炼,矿物颜料取自本地山石草木,从单色简朴到彩绘斑斓的演变,恰似一部鲜活的民间生活史。

“凤翔作为秦文化重要发祥地,泥塑技艺历史深厚。”讲解员的话让同学们恍然——那些对泥土可塑性的极致运用,正是秦地文化基因在民间的生动延续。在古老文物前驻足的青年学子,仿佛触摸到了千年技艺的温度。

图为西北大学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在参观

村落走访:探寻非遗活态传承的历史现状

离开博物馆,实践团走进凤翔泥塑村,村内泥土气息浓郁,家家户户院墙都绘有泥塑图案,传统工坊与现代店铺交织,处处展现出非遗传承的生动景象。实践团与商户、村民的交流,勾勒出非遗活态传承的真实样貌:开馆20余年的商户熟练运用抖音、拼多多拓展销路,线上销量已超线下;老作坊里,艺人揉制的坐虎、挂虎泥坯透着古朴手作温度;年轻艺人的工作室中,泥塑冰箱贴、卡通挂件等创新产品让传统元素焕发新生。

然而挑战同样显著:受大环境影响,作为“文化消费品”的泥塑销量下滑,叠加人工成本上涨、原料价格攀升,不少商户坦言经营压力陡增,即便如此,仍有商户选择坚守。村负责人坦言,传承人群老龄化、产品创新不足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但游客的到来带来暖意——许多人通过网络慕名而来,亲身体验制作乐趣,“愿意买回家当装饰或纪念品”成为普遍心声。

 图为西北大学实践团成员与负责人交流

图为西北大学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交流

尽管挑战重重,希望的微光仍在悄然闪烁:老艺人坚守“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让技艺根脉不断;年轻一代主动尝试电商销售与跨界设计,为传统注入新活力;村里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让泥塑文化场景愈发鲜活。正如一位商户所说:“只要有人愿意学,这泥巴里的学问就断不了。”在历史与当下的交织中,凤翔泥塑正以顽强的生命力,期待着更多青春力量的注入,让这项千年泥土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沉浸体验:以青春实践对话传统技艺

在泥塑村研学基地,实践团成员开启了全流程制作体验。揉泥时感受胶泥的细腻,塑形时专注勾勒灵动形态,上色时调配矿物颜料的浓淡——亲身实践让“三分塑,七分彩”的技艺精髓变得可触可感。有同学为让泥塑神态更灵动反复调整造型,有同学尝试将现代配色融入传统图案,指尖的泥土温度与创作时的巧思,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泥塑不仅是技艺,更是与泥土对话、凝结世代人心智的方式。

这种体验恰是青年与传统对话的缩影。实践团成员发现,游客与青年群体对泥塑的期待高度契合:既希望保留“三分像七分不像”的传统美学与吉祥寓意,也期待融入实用设计与现代元素,让古老技艺走进日常生活。

图为西北大学实践团团队成员泥塑体验

此次调研,不止于记录凤翔泥塑的生存现状,更以青年视角,搭建起历史技艺与当代社会、传统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对话桥梁。从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到村落的活态传承,从老艺人的坚守到青年学子的实践,凤翔泥塑的传承之路正被重新书写。正如实践团成员在总结中所言:“千年泥土艺术的生命力,既在于坚守根脉,更在于每一代青年都愿成为它的‘新鲜注脚’。”在青春力量的参与下,这项从秦地泥土中生长的技艺,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撰文 |王立彤

 图片 |周隽如  邓皓雯

 审核 |何明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立彤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