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心铸魂”学生理论宣讲团秉持“以史为鉴励心,以行践志铸魂”的宗旨,以“调研、宣讲、整理”为基石,走进基层,让青春之声与红色历史同频共振。2025年7月20日,“红心铸魂”学生理论宣讲团成员赵静怡、郭世航等前往雄安新区安新县白洋淀进行实地调研,重点围绕当地抗战时期的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梳理,为后续基层宣讲收集素材。
▲图为宣讲团成员在孙犁纪念馆前合影 调研期间,团队首先走访了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对馆内实物展品和文献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雁翎队使用过的土枪、鱼叉等器械,以及记载作战部署的手写笔记、战斗日志等,重点整理了芦苇荡伏击战、水上交通线保卫战等具体战例的细节,为不同受众的宣讲内容设计提供依据。
▲图为宣讲团成员在纪念馆内参观 随后,团队走访了孙犁纪念馆。作为以《白洋淀纪事》等作品闻名的作家,孙犁的文字生动记录了抗战时期白洋淀军民的生活与斗争,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篇目更是将当地的红色历史融入文学叙事。团队成员重点整理了作品中与雁翎队事迹相关的描写,为宣讲提供了更贴近生活的视角。同时,经过群众访谈,团队了解到白洋淀红色资源的网络传播情况,发现部分具体故事、口述史料及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元素仅在本地小范围流传,未形成系统的线上资源。对此,团队计划将此次收集的素材进行整合,一部分转化为适合乡村、社区的宣讲内容,另一部分制作成简短的线上传播资料,推动这些资源更广泛地传播。
此次白洋淀调研,让团队对“网络红色资源落地传播”有了更具体的实践思路。下一步,宣讲团将以此次调研为基础,持续打磨针对不同群体的宣讲内容,让白洋淀的抗战故事、军民情谊从史料与文字中走出,通过青年视角转化为基层群众听得进、记得住的鲜活叙事,真正实现红色资源落地传播,让抗战精神在燕赵大地上以更生动的方式传承延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牛一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