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乡村青少年暑期生活,激发科学探索精神,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沐晨” 爱心支教暑期社会实践队在西安市周至县金凤小学开展系列科技启蒙活动。通过七彩熔岩灯、天气瓶、电动摇头风扇、手工泡泡机制作等趣味项目,将科学原理教学与心灵关爱深度融合,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收获知识,在互动陪伴中感受温暖。
七彩熔岩灯:在色彩流动中触摸科学原理
7 月 14 日,队员徐国庆、邹瑶萍带领孩子们开启 “七彩熔岩灯” 探索之旅。活动从科学原理切入,用通俗语言讲解 “油与水的密度差异”“热胀冷缩” 等知识,随后指导孩子们使用透明塑料瓶、食用油、色素、泡腾片等材料动手制作。
“看,红色‘岩浆’慢慢升起来啦!” 孩子们盯着瓶中缓缓流动的色彩,兴奋地拍手欢呼。队员们采用 “手把手示范 + 个性化鼓励” 模式:对操作生疏的孩子分解步骤,轻声提醒 “先倒油再加水,就像给瓶子穿两层衣服”;对大胆尝试的孩子点赞 “你加的蓝色色素和黄色混在一起,像极了天空下的麦田”。在色彩与科学的碰撞中,孩子们既理解了基础物理知识,更在被关注的氛围中建立探索信心。
天气瓶:用晶体变化解锁自然密码
7 月 21 日,“天气瓶” 制作活动让孩子们走进 “自然预报员” 的世界。队员徐国庆从日常天气话题切入,通俗解读 “温度、气压变化如何让溶液结晶” 的科学原理;队员韩俊杰、甘佳妮则带领孩子们按步骤混合蒸馏水、乙醇、硝酸钾等材料,观察溶液从透明到逐渐凝结的奇妙过程。
“我的瓶子里长出了‘雪花’!” 一名孩子举着结晶的天气瓶欢呼。队员们全程关注操作细节,对搅拌不均匀的孩子示范 “像搅鸡蛋一样画圈”,对等待结晶的孩子讲 “这就像种子发芽,需要耐心等待”。当孩子们发现自己制作的天气瓶能 “预报” 温度变化时,眼中闪烁着对自然规律的好奇与敬畏。
电动摇头风扇:在协作中感受机械魅力
7 月 22 日,电动摇头风扇制作活动聚焦 “团队协作与机械原理”。队员韩俊杰先拆解风扇结构,讲解扇叶、马达、电池盒的功能,队员甘佳妮再引导孩子们分组合作:有的固定支架,有的连接电路,有的安装扇叶,分工中培养团队意识。
“电线总掉下来怎么办?” 一组孩子遇到难题时,队员及时上前,用 “把电线想象成小火车,要让它稳稳停在‘车站’(接口)里” 的比喻讲解固定技巧。当第一台风扇成功转动,吹出清凉风时,小组成员激动地击掌庆祝。队员们趁机引导:“就像风扇的每个零件都很重要,你们每个人的努力也让团队更厉害。” 在机械组装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基础电路知识,更领悟了协作的意义。
手工泡泡机:让科学原理在欢乐中扎根
同日开展的手工泡泡机制作活动,将科学与欢乐融为一体。队员韩俊杰先讲解 “表面张力让泡泡成形” 的原理,随后队员徐国庆指导孩子们组装支架、马达、泡泡圈,并调配专用泡泡液。
户外测试环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举着自制泡泡机奔跑,一串串七彩泡泡在阳光下飞舞,队员们跟着追逐、抓拍,笑声洒满操场。“老师,我的泡泡比篮球还大!” 一名孩子举着泡泡圈欢呼。队员们借此延伸:“泡泡的薄膜像一张拉紧的网,这就是‘表面张力’在帮忙呀。” 在轻松互动中,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象可感,科学探索的种子在笑声中悄悄萌芽。
此次系列活动是 “沐晨” 支教队 “科技 + 关爱” 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将科学原理融入趣味制作,既让孩子们收获知识,更在耐心指导与陪伴中增强自信。团队表示,将持续挖掘科技启蒙的教育价值,让科学的微光照亮更多乡村少年的成长之路,助力他们以好奇为翼、向未知探索。
立项单位: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学院
图文来源:张家宝 张吴奇
图文排版:邹瑶萍 甘佳妮
审核:张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吴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