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裹挟着关中麦香与中原泥土气,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河南郑州,在黄河之畔开启文化溯源之旅。队员们探访文化地标、挖掘黄河故事,让流淌千年的黄河文明在青春脚步中焕发新温度。
启程:跨越千里的文明之约
西安北站的行囊里装满期待,高铁窗外的风景从八百里秦川渐变为中原沃野。数小时后,“绿城”郑州用湿润的风迎接了这群年轻的寻踪者。夜幕中,指导老师肖千春组织首次队会,灯光下的队员们围坐成圈,肖老师的话语清晰有力:“我们要在郑州黄河岸边,找到历史的温度、生态的密码、文化的根脉。”他明确实践核心——探访地标、挖掘流域变迁与文化传承故事,更要让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被更多人看见。
▲图为实践队在西安北站出发现场
溯源:触摸黄河文化的时光肌理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的晨光中,黄河以磅礴姿态撞入眼帘。浑浊浪涛裹挟泥沙奔涌,风里弥漫着河水与黄土交融的厚重气息。不远处,黄河第一铁路桥遗址静卧水中,锈迹斑斑的钢梁半截浸在浪里,凹凸纹路藏着百年前火车轰鸣的记忆,也藏着黄河与人类文明交织的过往。
步入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玻璃柜中的岩石标本层层叠叠,记录亿万年地层变迁;黄土高原地貌模型无声诉说黄河雕琢大地的故事。队员们俯身细观,指尖划过展柜,仿佛触到流域沧海桑田的脉搏。前行至炎黄二帝巨塑前,所有人为这份庄严震撼:106米高的山体雕塑以真石雕琢,背倚邙山、面朝黄河,“天人共生”理念跃然眼前;广场上的“炎黄鼎”与九鼎阵列,青铜冷光中透着九州归一的雄浑,纹饰诉说华夏文明从黄河岸边走向辽阔的历程。
▲图为实践队员在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参观学习
河南博物馆的飞檐翘角承接晨光,队员们踏阶而入,与数千年前的文物展开静默对话:新石器时代彩陶的漩涡纹流转着母系氏族时期的黄河浪涛印记;商周青铜鼎的饕餮纹回荡着祭祀天地的庄严;唐三彩马的釉色间,驼铃声与黄河号子交织成丝绸之路与黄河航道的锦绣。人面鱼纹彩陶盆前,队员们久久伫立,历经岁月的裂纹如同文明年轮,圈住比江河更恒久的文化密码。“原来课本里的‘黄河文明’,是能触摸到的温度。”一位队员在笔记中写下感悟。
▲图为河南博物馆内展品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光影为文化之旅注入灵动注脚。622亩园区里,21个剧场如通往过去的门:《幻城》剧场中,演员用肢体演绎中原千年沧桑,仓颉笔墨与杜甫诗句在黄河浪尖共舞,让“坚韧不拔”的黄河精神具象化;《李家村》的故事里,饥荒中的守望互助恰似黄河枯水期暗藏的生机,让队员们读懂“厚德载物”的深层含义。夕阳为夯土墙镀上金边时,队长感叹:“这里的每一束光,都在重述黄河儿女的生存与奋斗。”
深耕:解码文明基因里的黄河智慧
嵩山云雾漫过黛色山峦,少林寺红墙在古柏间若隐若现。穿碑林而过,智能导览轻声诉说:“武僧的石桩取自嵩山岩,饮水引自黄河支流,禅武合一的理念,恰如黄河既滋养又锻造的性格。”演武场上,细雨中的少林拳刚劲如松,腿法迅疾似浪。队员们从“心意把”的收势里,读懂黄河奔涌时的迂回蓄力——刚猛中藏着包容,正如武僧呼吸与浪涛起伏同频。塔林里,248座高僧墓塔静默如碑,明代塔砖的莲花纹饰藏着流域对“净土”的向往,清代墓塔的卷草纹融合多元文化印记,队员们俯身细观,从砖石纹路中看见黄河流域文化交融的过往。
▲图为实践队员在嵩山少林寺塔林参观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里,3600年前的都城烟火重燃。巨大复原沙盘上,7公里长的城墙环抱宫殿与作坊,夯土层里黄河黏土的纹理清晰可辨。“古人用黄河淤土混草茎筑墙,硬度堪比混凝土。”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俯身细观,3D打印的城墙剖面下,指尖似触到商代工匠借河之力的智慧。甲骨碎片上的“亳”字证实这里曾是商代都城,贸易网络沿黄河延伸至千里之外;陶鬲里的谷物残留、青铜爵上的云雷纹,无不诉说黄河作为“文明孵化器”的伟力——冲积平原滋养农耕,串联流域促成交融。
传扬:让黄河故事走进市井烟火
郑州紫荆山公园的暑气中飘着草木清香,实践队员们支起展台,黄河文化海报上的奔流巨浪与文物剪影吸引往来市民目光。“您看这张黄河第一铁路桥的老照片,它见证了百年交通变迁”“这是炎黄二帝巨塑,背后藏着华夏儿女的精神图腾”,讲解声与孩子们的提问声交织。队员们分发《黄河生态保护行动倡议书》,提倡通过减少污染排放、参与植树造林、制止非法行为、节约用水等方式保护黄河。一位晨练老人接过传单,指着黄河方向说:“守好这条河,就是守好咱的根呐。”阳光下,队员身影与“黄河寻踪”旗帜成了公园里的青春风景,黄河故事走出博物馆与遗址,走进市井烟火。
▲图为实践队员在紫荆山公园向市民宣发保护黄河倡议书
从黄河岸边的第一缕晨光到商都遗址的最后一道余晖,从长安到绿城,寻踪之旅在肖千春老师的总结中落下阶段性帷幕。他肯定队员收获时提醒:“实践的价值,在于将‘观’到的风景,内化为‘悟’到的力量。”这场旅程让队员们懂得:黄河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它是浪涛里的力量、文物里的温度、拳脚上的精神,更是需要代代相传的生活哲学。而青春的脚步,永远是解码文明、传扬文化最鲜活的注脚。
撰文|张富春
审核|肖千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富春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