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大”秦工薪火“实践团:在钢火与纱线之间追寻奋斗印记

发布时间:2025-07-31 15: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庞文瑶   阅读 8.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走进西安大华1935与西安老钢厂这两座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仿佛跨越时空,沉浸于一段段厚重的历史之中。这不仅是一场对工业文明的深度探访,更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和专业认知的升华。

西安大华1935曾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纺织基地,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从起步、抗争到复兴的全过程。在其展厅中,斑驳的纺织设备、手绘的工厂布局图、工人工作时的老照片,静静诉说着那个物质匮乏却充满希望的年代。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历史讲解、互动宣讲、艺术演绎等方式,在一座座老厂房、一件件旧设备中,感受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执着精神。特别是在“纺锤”这一意象中,展现出纺织工人将小事做到极致、把岗位当战场的职业精神。

而在西安老钢厂的参观学习中,则感受到另一种更为坚毅的力量。作为新中国早期重要的钢铁企业,老钢厂承载了西北冶金工业发展的历史使命。陈列馆内保存着第一炉钢水的模型、冶炼炉口的砖瓦、老一代工人佩戴过的工帽与工证,那些曾经高温炽热下的奋斗场景,被完整保留下来。通过话剧演绎、现场朗诵、沉浸式观展,实践团成员们重新走入那段“以铁为骨、以汗为墨”的工业岁月。尤其是“奋战十五天,炼出第一炉钢”的标语,不只是口号,更是一代人心血与担当的象征。

这两场实践活动让人深刻认识到,工业不仅仅是机器与流水线的运转,更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用青春和智慧铸就的奋斗史。他们用手中的技术,支撑起国家制造业的崛起,也用行动诠释了敬业、执着、奉献的职业精神。

通过走访工业遗址,不仅拓宽了对所学专业的理解视野,也激发出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更深思考。新时代的青年应以历史为镜,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将自身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工业遗址虽沉默,但精神仍炽热。从纺织车间到炼钢厂房,从手工纱锭到重型机械,每一次实践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制造强国”的初心。对于新时代的专业学生而言,铭记这段历史,传承那份执着,是走好技能报国之路的关键一步。

 

▲图为实践队员在大华1935开展实践活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庞文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9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