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毛文棋)7月23日,佛山大学青衿致远实践队前往清远英德市英城街道开展“传承红色火种,践行‘两弹一星’精神”主题课程,实践队通过“英德红色历史”与“两弹一星”精神的结合,让当地学生深入理解红色精神的传承脉络。
图为青衿致远成员讲解义教课程。通讯员 靳浩 供图
课堂伊始,实践队队员以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为切入点,讲述英德在抗日战争中的红色记忆。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地处粤汉铁路沿线的英德成为日军侵占重点,在中共广东省委和北江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除此之外,队员特意介绍了沙口抗日游击队的故事,江洪文同志以私塾先生身份为掩护,在石坑官塘书房下组织10多名进步青年成立游击队,他们的奋力拼搏为抗战胜利打下坚实基础。学生们盯着课堂上展示的沙口抗日游击队成立遗址图片,眼神中满是专注。
图为同学们回答老师问题。通讯员 李依敏 供图
随后,课程转入“两弹一星”精神的讲解。队员介绍“两弹一星”的组成部分,两弹分别是原子弹、氢弹,他们共同构成核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即“东方红一号”。此外,队员展示了被誉为中国核工业“开业之石”的铀矿石图片,此石为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时间轴在讲述中逐步展开,第三机械工业部主管核工业的设立,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青海海晏县金银滩开工建设,同时王淦昌等一批科学家被选调加入核武器研制队伍。当最后讲到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蘑菇云腾空而起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时,课堂里响起一阵小声的惊叹。
王淦昌同志的事迹成为课程的重点。队员讲述这位核物理学家的传奇经历:1956 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时,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世界上第一个反西格马负超子,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1961年,一封“停止手中工作,马上回国受领新任务”的密电,让他毅然放下熟悉的研究。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为研制核武器改名时,他写下“王京”二字,主讲人的讲述让学生们陷入沉思。而当听到王淦昌与邓稼先在西北黄沙中的除夕夜,邓稼先哽咽着叫出“王淦昌”而非“王京”的名字,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时,几名学生悄悄红了眼眶。
为了让学生更好融入课堂,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主讲人设置角色扮演环节中,让一名同学扮演毛泽东主席,重现当年中央领导做出发展中国原子能战略事业决策;扮演钱学森的学生站在“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示意图前,讲述技术攻关的思路;扮演王淦昌的学生则举起写有“王京” 二字的卡片,坚定地说出那句铮铮誓言。在模拟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场景时,扮演科研人员的学生们互相击掌,重现当年罗布泊现场的欢呼场景。
图为实践队成员和同学们进行模拟角色扮演 。通讯员 靳浩 供图
此次活动不仅为当地青少年打开了一扇了解本土红色历史与国家科技发展历程的窗口,更将英德地区的抗日故事、革命暴动与“两弹一星”精神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相串联,让抽象的红色精神通过具体的历史场景和人物故事变得可触可感。通过将国家重大发展历程与地方红色资源相结合,为青少年搭建起从认识家乡到理解国家、从铭记历史到思考当下的认知桥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靳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