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型关到南沟村——用行动坚定我们的奋斗信心

发布时间:2025-08-29 13: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贺斌 王宇航 孙惠群 杨斯涵   阅读 2.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的山西,黄土漫延连接青山的轮廓,红色遗迹在骄阳下静静矗立,与天边缓缓流动的白云遥遥相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28日至31日,北京化工大学三晋红迹实践团来到这里,循着抗战红色印记,开启了跨越平型关、大同万人坑、百团大战遗址与南沟村的精神寻访,在矢志报国的实际行动中坚定我们的奋斗信心。

平型关大捷:烽火战歌中的民族脊梁

平型关大捷如历史丰碑,镌刻着八路军将士在抗日战场上的英雄壮举,珍藏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壮丽记忆。褴褛军衣虽沾满泥土,却依然能想见当年冲锋时衣袂翻飞的坚毅;衣衫褪色的布纹里,藏着战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平型关大捷作为全民族抗战后的首次重大胜利,凝聚起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精神内核。其意义深远,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抗战士气,为巩固统一战线注入动力,成为镌刻在抗战史上的光辉印记。”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专家介绍说。

大同万人坑:镌刻血泪的历史警钟

走进大同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在侵华日军肆虐的苦难岁月里,这里如凝固血泪的纪念碑,诉说数万矿工被奴役摧残的遭遇。日军以刺刀逼迫矿工在阴暗矿井高强度劳作,无数人因饥饿、疾病、事故倒下,被随意抛入荒坡,堆砌成累累白骨的“万人坑”。残缺的骸骨、锈迹斑斑的遗物,如利刃划破伪装,似呐喊控诉罪行,亦印证着“以人换煤”的野蛮。纪念馆种种让实践团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百团大战:炮火印记中的英雄壮歌

百团大战似一部厚重的英雄史诗集,承载着八路军在华北战场浴血抗日的激昂篇章。在百团大战纪念馆,那面刻着“1940年8月20日”的古朴时钟,定格了战役总攻的历史性时刻;《新华日报》上的油墨文字,传递着百团大战捷报的振奋;日军“囚笼政策”作战地图里,蜿蜒的铁路、公路线,反衬出破袭战的战略智慧;先辈们用无畏壮举书写“为家国存续,虽千万难而往”的不朽担当。

“这座纪念碑,形似一把利刃。我们现在所在的狮脑山,作为平汉铁路的重要战略制高点,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更是当年插在日军华北铁路网心脏位置的一把利刃。”在与山西阳泉干部学院的座谈会上,副院长李青魁介绍阳泉红色底蕴及转型人才需求,实践团成员们就追寻红色历史、青年基层奉献等议题深入交流,坚定了传承红色精神、助力阳泉发展建设的信心。

南沟村红色教育:传承使命的红韵长河

狼峪红色展览馆中,每一行文字都在诉说赤诚:范子侠将军的“三我誓言”里,是“向我看齐”的担当;展柜的战地书信中,是“舍生取义”的决绝;墙上的战斗捷报上,是“不胜不休”的豪情。活动室的纪录片亦令人动容。草帽山战斗遗址诉说着先烈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用血肉之躯在山岗上筑起屏障。

这支由北京化工大学“讲武堂”工作室组成的三晋红迹实践团赴山西传承红色基因的行动,对团队而言,是作为校园新媒体社团践行“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实践——他们以笔为枪、以屏为媒,当好学校国防教育育人的喉舌,用青年视角讲活北化校园里的军旅成长故事,为国防教育浸润校园添注青春动能;对北化学子而言,更是以行动呼应“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激励大家在回望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专业学习中打牢知识根基,在实践磨砺中增长本领才干,最终以青春之我、奋斗之姿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通讯员 王贺斌 王宇航 孙惠群 杨斯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斯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