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里的传承密码——客家话暑期社会实践心得

发布时间:2025-08-29 15: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吕玉琳 唐雪琴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通讯员 唐雪琴) 暑假的玉林乡间,蝉鸣与乡音交织成独特的旋律。客语缀韵寻迹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录音笔穿梭在街巷村落,将镜头对准20岁左右的同龄人及孩童,在稚嫩的童声与青涩的青春话语中,聆听客家话传承的时代回响。

社区广场上,7岁的小琳正拿着玩具车追逐同伴,团队成员们和小琳聊了很多,并被热情邀请到她的家中。当被问及"鸡嫲"的含义时,她脱口而出"就是母鸡呀",随即又骄傲地补充:"但我知道'阿琳'是我的专属名字!"这个被全家人用"阿"字前缀呼唤的孩子,对"蚂蚁子""牛牯"等词汇却显得陌生。她坦言,幼儿园里说这些词会被同伴笑"老土",但爷爷奶奶喊她"阿琳"时,又觉得比"小琳"更温暖。

图为队员采访客家小学生

在乡村幼儿园的观察中,成员们发现了有趣的现象:孩子们会自然接纳"阿公""阿婆"等亲属称谓,却对动植物的传统词缀表达表现出疏离。6岁的婷婷能流利说出"阿爸教我唱客家童谣",却指着菜园里的公鸡说"那是公鸡,不是'鸡公'"。这种选择性接受,恰如调研日志中所写:"孩子们像精密的语言过滤器,只留下包裹着爱意的词汇。"

22岁的大学生阿杰在外地求学,暑假返乡帮忙照看家里的杂货店。当被问及是否还说客家话时,他笑着演示:"和同学说'这个多少钱',转头对阿婆就变成'该只几多银'。"这种切换自如的语言能力,在20岁左右的青年中并不少见。

"看到'阿妹茶粿'的招牌会愣神,突然想起奶奶蒸的艾草粄。"小林分享了她的经历,暑假经常参加志愿活动的她,日常交流以普通话为主,却会在刷到"硬颈客家仔"的文创视频时反复观看。"这些词像沉睡的密码,直到某个瞬间突然解锁所有乡愁。"

图为队员采访客家青年人

调研中发现,青年群体对客家话的态度呈现明显的场景化特征:职场和校园中倾向于使用普通话,家庭聚会或看到乡土符号时,却能自然切换到带着词缀的客家话。20岁的师范生小邱的话颇具代表性:"教小朋友说普通话是工作,但过年回家,阿叔喊我'细佬兜'(小伙子)时,才觉得自己真正回了家。"

在玉林老街的一家裁缝铺里,19岁的学徒阿敏正在给5岁的邻家女孩缝制新衣服。"这是'衫仔'(小衣服),不是'小衣服'。"阿敏耐心纠正着女孩的说法,女孩却歪着头反驳:"老师教的是'小衣服'。"这段对话被收录进调研视频,成为语言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实践团成员发现,无论是孩童的选择性接纳,还是青年的场景化使用,都展现出客家话并非在被动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存续。就像20岁的糕点师阿妍,她改良的"艾糍仔"(小艾糍)既保留着传统词缀,又迎合了年轻顾客的口味。"我爷爷说的'打硬扎'(扎实),现在变成了我们对品质的要求。"

暑期调研接近尾声时,团队整理出厚厚一叠录音和笔记。从孩童口中带着奶气的"阿婆",到青年们夹杂着网络用语的客家话,这些声音共同编织出客家话传承的立体图景。"语言的生命力,不在于一成不变的固守,而在于每一代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夕阳为村落镀上金边,远处传来孩子们嬉闹中夹杂的"阿姐""阿兄"的呼喊,调研团成员们突然明白:乡音的传承,从来都在这些日常的瞬间里,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玉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