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大思政】教育学院“赣鄱传薪,青春笃行”书院文化实践团队走访江西书院寻千年育人智慧,传古今教育薪火

发布时间:2025-08-29 16: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凯强   阅读 80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夏日炎炎,文脉悠悠。这个暑期教育学院“赣鄱传薪,青春笃行”书院文化实践队踏上江西大地,走进江西书院,在青砖黛瓦间触摸千年教育脉络,于先贤智慧中汲取奋进力量,让书院精神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时代光彩。

鹅湖书院:在思想争鸣中悟学术真谛

实践成员驻足书院门前,凝视白墙乌瓦间悬挂的“鹅湖书院”匾额,身旁千年古樟苍劲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南宋时期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兄弟那场影响中国哲学史走向的“鹅湖之会”。

队员走访书院 教育学院供图

队员们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依次探访书院标志性建筑:先经礼门东西大门,“圣域贤关”“仁山知水”的额匾彰显书院文化内核;过头门时,“敦化育才”的大匾与两侧抱鼓石、厢房建筑等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古代书院的规制与功能。在泮池与头门之间,始建于明正德六年的石牌坊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正面“斯文宗主”与背面“继往开来”的额匾,搭配单孔拱桥与青石栏杆上的历代纹饰,无声展现着书院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队员走访书院 教育学院供图

漫步至讲堂,中堂讲台两侧仿朱熹书体的“忠、孝、廉、节”四大字苍劲有力,队员们驻足品读,感受先贤对学子的德行期许;通过回廊与碑廊,队员们细致观察历代碑刻史料,从文字中打捞书院发展的历史印记。

核心环节聚焦“四贤祠”,祠内朱熹与陆氏兄弟塑像默然并立,墙上史料清晰记载着那场辩论的核心:“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围绕这段记载,队员们展开热烈讨论,深刻体悟到“敢于质疑、和而不同”的学术品格。

队员走访书院 教育学院供图

白鹭洲书院:在江洲书韵涵养家国情怀

古木葱茏间,青瓦粉墙的书院建筑群临江而立,“白鹿洞书院”的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洲头白鹭翩跹,仿佛仍在诉说着往昔的盛景。循着南宋朱熹在此讲学授徒的足迹,团队成员探寻这座以理学为核心的书院典范,感受其历史底蕴。

队员走访书院 教育学院供图

队员们沿着道路继续前进,作为书院中轴线起点的棂星门,成为队员们的重点参观对象。这座汉白玉四柱三门牌坊式建筑,门楣分别刻有“忠节”“理学”字样,直观展现书院以儒家理学为核心的办学宗旨;其“棂星”之名源自古代祭天星宿,寓意书院培育的人才如星辰般闪耀。队员们驻足棂星门前,结合不远处的文天祥雕像,及后续参观的泮池、讲堂等建筑,深刻感受飞檐翘角间雕梁画栋所承载的书院“兴教育才”的百年坚守,进一步领悟了书院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理学传承。

队员走访书院 教育学院供图

在文化展厅中,队员们围绕“书院如何培育修身与报国兼备的人才”展开交流。“朱熹曾与白鹭洲书院渊源深厚,他虽非书院创办者,却常在此交流学术、传播理学,既向学子讲授‘格物致知’的治学之道,更以自身坚守儒家道义、心怀天下的风范影响众人,这种方式正是书院家国教育的生动体现。”一位队员的感悟引发共鸣,大家表示站在这片浸润着“经世致用”精神的土地上,更懂了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修身报国情怀的涵养。

队员走访书院 教育学院供图

豫章书院:在千年传承中汲取育人智慧

实践队成员初入书院,便被浓厚的文化气息所包围。“豫章书院”的匾额在古建群落中静静悬挂,仿佛在诉说着这座书院与江西“豫章”古名相生相伴的悠久历史。

队员走访书院 教育学院供图

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学府,虽仅存旧址轮廓,但青瓦白墙的遗迹间仍透着古朴庄重。队员们驻足旧址碑牌前,仿佛透过文字漫步于昔日的文渊堂、藏书阁,真切感受 “豫章故郡” 文脉的延续。“敦孝悌、笃忠信、崇礼义、尚廉耻” 的学规,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目标,字字强调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队员们纷纷表示,这种育人理念恰与当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一脉相承,为理解传统教育智慧提供了生动参考。

队员走访书院 教育学院供图

“古代书院早已懂得,教育不只是教知识,更是教做人。”队员们在交流中感慨,这种跨越时空的教育智慧,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了深刻启示。

从鹅湖的思想争鸣到白鹭洲的家国情怀,再到豫章的育人智慧,实践队在江西四大书院的探访中,触摸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精神内核。这些书院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守正创新、追求真理、担当使命”的基因,队员们将带着这份感悟回到校园,让千年文脉在青春奋斗中持续传承,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注入古老而鲜活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凯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