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中央“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召,加深对地方特色茶文化的了解,促进传统技艺传承与产业振兴,2025年7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蒲茶新语”实践团奔赴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开展实践调研行动,通过走访当地茶厂、与茶商茶农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蒲坑茶的生产经营现状,力求为推动茶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石潭镇的自然风光
蒲坑茶:自然馈赠与匠心传承
蒲坑茶作为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的特色农产品,承载着当地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茶农的匠心传承。石潭镇群山环绕、气候温润,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出蒲坑茶醇厚回甘的独特风味,其制作技艺在当地代代相传,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重要纽带。
蒲坑茶茶叶
产业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通过走访当地村委会及茶农聚居区,“蒲茶新语”实践团了解到,石潭镇的茶农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种植与加工,部分茶厂已形成规模化生产,但仍有不少小户茶农依赖传统销售模式,面临市场信息闭塞、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当地政府正积极推动茶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举办品茶节、组织制茶技艺培训等方式,助力茶农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附加值。
三维调研:探寻蒲坑茶发展路径
为深入探寻蒲坑茶的发展路径,“蒲茶新语”实践团以“百千万工程”实践为契机,开展了扎实的系统性调研,通过“沉浸式观察、深度化访谈、实践性赋能”三维举措,推动调研成果落地见效:
实践团走进茶厂车间,全程跟踪鲜叶采摘、杀青、揉捻、烘焙等核心环节,详细记录传统铁锅杀青的火候把控、手工揉捻的力度技巧与现代温控烘焙设备的协同应用,直观掌握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实际成效;
实践团参观制茶厂
实践团与老茶农围坐茶桌促膝长谈,倾听他们世代相传的种茶心得,收集“以茶待客”“以茶传家”等藏在茶汤里的乡土故事,梳理出蒲坑茶独特的人文底蕴;
实践团与茶农交流
通过拜访多名茶商,与他们开展面对面交流,实践团了解到蒲坑茶当前面临“区域外知名度低、传播渠道单一”的核心痛点。针对这一问题,团队结合大学生群体特点,提出“校园试点销售+网络直播推广”等组合方案——建议先以周边高校为切入点,通过社团活动、校园市集等场景培育年轻消费群体,同步借助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开展制茶过程直播与品鉴讲解,该思路得到茶商们的一致认可。
采访茶商,共同探讨
青春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调研期间,团队同步推进实践赋能:为茶商设计宣传海报,助力其在节假日及日常通过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精准触达客户;深入田间地头、茶厂车间采风,拍摄剪辑多条宣传视频,生动呈现蒲坑茶的生长环境与制作工艺,在社交平台播放;结合调研梳理的产业现状与文化内涵,撰写多篇深度推文,通过公众号等渠道发布,系统介绍蒲坑茶的种植优势、工艺特色与市场潜力。
实践团参观茶商的直播间
实践团队员体验采茶
这些务实举措不仅全面摸清了蒲坑茶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现状,更通过“调研-献策-落地”的闭环实践,为蒲坑茶的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团队将持续深耕,让这杯承载石潭镇烟火气的茶汤,借助多元传播路径香飘更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蒲茶新语”团队,以青春之名响应时代召唤,怀揣对乡土的热忱深耕清远石潭的茶林之间。他们以脚步丈量茶山深浅,用真心倾听叶尖的私语,将青年智慧融入蒲坑茶的传承与振兴之路。这群青年正以赤诚为笔、以实践为墨,描摹着一片叶子里的乡村振兴图景。这个盛夏,他们与石潭镇的晨雾暮霭相伴,在茶汤的醇厚回甘中,续写着蒲坑茶与新时代碰撞的崭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胤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