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三下乡”:“青衿逐光·民族文韵”团队守护非遗米糕技艺

发布时间:2025-08-29 20: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皓、周祉君、谭钞月   阅读 7.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本报讯,为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5年7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青衿逐光·民族文韵”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与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香丹、第五代传承人林成男及米糕顾问全信子展开深度交流,实地记录朝鲜族宫廷米糕的技艺传承与文化内涵。

图为非遗传承人与团队成员合影。付雨奇 供图

一、亲身体验:触摸非遗的“活态温度”

来到位于中国朝鲜族民俗园的“李香丹宫廷米糕”研究所,出于对米糕制作过程的好奇,实践团成员在三位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亲身体验打糕的过程:将充分浸泡的糯米置于木槽中反复捶打成型。成员们轮流上阵,随着手臂起落,木槌撞击木槽的闷响与糯米渐浓的清香交织,汗水浸湿额头时,槽中的糯米也逐渐成形。“亲手制作后才体会到,非遗不是躺在橱窗中的展品,而是流动在生活里的活态传承。”实践团成员周祉君的感受,道出了非遗与生活的紧密联结。

图为团队成员亲身体验打糕技艺。付雨奇 供图

二、匠心坚守:解码米糕的“品质基因”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朝鲜族宫廷米糕的技艺底色。多年来,李香丹老师始终坚守“以良心甄选食材”的准则,从严选延边优质大米为主料,到松子、核桃经多次烫制后手工细致去皮,再到取用长白山天池活水蒸制,每一个步骤都倾注着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全信子老师表示:“米糕制作绝非简单的技艺操作,更凝结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为了最大程度呈现大米的本真风味,制作过程中不添加多余佐料,完全依靠世代积累的经验把控品质。”她认为,这种对食材纯粹性的坚守、对传统工艺的敬畏,正是朝鲜族米糕技艺历经岁月沉淀而愈发醇厚的根源所在。

三、攻坚克难:见证传承的“破局力量”

李香丹老师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米酒糕的制作堪称最大难关。米酒发酵的温度、时间没有任何固定标准可循,全凭一次次亲手试炼的感受与直觉。为攻克这一难题,李香丹老师常日夜不休地守在工作台前,凭着一股钻劲,在无数次试错中吸取经验,最终掌握米酒糕制作的要点。“米糕不仅仅是属于我的荣誉,它更是藏着祖祖辈辈的故事李香丹老师动情道,“米糕就是我的情人,我对的爱太深了。这份心无杂念的坚守,让古老手艺在岁月中愈发坚韧。

四、守正创新:激活非遗的“时代脉搏”

面对传统米糕色调单一的局限,李香丹老师遍寻可食用的天然植物原料,首创彩色米糕——既保留食材本真清香,又赋予米糕鲜活明快的视觉效果,让“旧技艺”适配“新需求”。“听了李老师的钻研过程,我感受到守正创新才是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密码。”实践团成员谭钞月的感悟,正是米糕从宫廷走向民间,从纯白变为斑斓的核心逻辑:在坚守传统内核的同时创新表达,让非遗与当代生活同频共振。

图为李香丹老师首创彩色米糕样式。钱思睿 供图

五、文化联结:书写民族的“同心篇章”

如今,李香丹老师的米糕已成为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化纽带:在云南沾益,她与当地米糕传承人围坐灶台边,毫无保留地分享米糕的提鲜办法,多年来双方一直保持技艺互鉴的深厚情谊。“在香港展示时,一位学子尝了一口米糕后非常感动,说想家了,原来他老家就是延吉的。”林成男老师向成员们回忆,而那位学子在活动当场就决定回家看看。如今,这样的故事成了传承人们常挂嘴边的温暖,宫廷米糕串联起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各民族间的情感共鸣与对故土的共同眷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舌尖上的力量”。

图为林成男老师向成员们讲述传承故事。钱思睿 供图

此次实践,不仅让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朝鲜族宫廷米糕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更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的“难”与“贵”。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本次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带回校园,通过多元形式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助力非遗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让这份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技艺,在更多人心中扎根、生长。(通讯员:李皓、周祉君、谭钞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