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惠山脚下,有一门手艺传承了千年。这里出产的泥人,不是普通的玩具,而是凝结着江南人民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的艺术珍品。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代代相传至今,已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彩塑之一。
惠山北麓的稻田下埋藏着独特的黑泥,这种泥质细腻柔软、可塑性强、干而不裂,是制作泥人的绝佳材料。每年秋收后,艺人们便会掘地三尺取泥,经过晾晒、捶打、过滤、发酵等工序,才能得到制作泥人所需的优质原料。这道准备工序往往要花费大半年时间,体现了民间艺人对材料的极致讲究。
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需经过捶泥、打稿、捏塑、翻模、修坯、上粉、彩绘、开相等十多道工序。老艺人常说“三分塑,七分彩”,可见彩绘在泥人制作中的重要性。所用的颜料都是矿物颜料,色彩鲜艳且经久不褪。画笔更是精细,有些笔只有一两根毫毛,却要勾勒出人物的眉眼神情。
惠山泥人题材丰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粗货”,即以模具生产的玩具和摆设,如大阿福、蚕猫等;另一类是“手捏戏文”,即手工捏制的戏曲人物和历史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大阿福”——一个憨态可掬的胖娃娃形象,据说能辟邪消灾,深受百姓喜爱。
这些泥人不仅是艺术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阿福形象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古代惠山有妖兽出没,后来一对仙人化作童男童女降服妖兽,保佑一方平安。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便捏制了这对娃娃的形象。这个传说体现了民间对平安幸福的朴素向往。
明清时期,随着昆曲在江南的流行,惠山泥人迎来了黄金时代。艺人们将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捏制成泥人,使普通百姓也能将“戏文”带回家中欣赏。这些“手捏戏文”造型生动,色彩绚丽,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戏曲的珍贵资料。
如今,在惠山泥人厂的工作室里,依然可以看到年轻艺人伏案工作的身影。他们继承了传统技艺,也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融入现代元素,让古老的泥人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到惠山,不仅为了欣赏太湖风光,更是为了亲眼目睹这门千年技艺的制作过程。
惠山泥人从田间地头的泥土,到百姓家中的摆设,再到博物馆中的艺术珍品,见证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些看似简单的泥塑,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记录着江南地区的民俗变迁,展现着中国民间艺人的卓越智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旭生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