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大理大学 张月,安徽师范大学 王雨 供稿)
非遗传承,教育先行,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的金鸡小学,安徽师范大学“情系川皖·圆梦巴蜀”山区留守儿童支教团(下文简称为‘川队’),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进课堂活动。从剪纸寄情、皮影传意到漆扇绘梦,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山区教育注入美育新活力。
巧手剪纸,剪出童心梦想
在五年级充满阳光的教室里,支教队员轻轻展开一幅剪纸,声音温柔地向孩子们讲述起剪纸的故事:“同学们看,这张剪纸,是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开始发芽的……”她从纸张的诞生讲到剪纸如何一步步走进百姓的生活,讲台之下的孩子们眼睛亮亮的,仿佛能看到历史在指尖流转,感受到了剪纸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到了动手环节,支教队员先一步步演示了川派剪纸的细腻刀工——如何折纸,如何定稿,何处留白,何处勾连,之后穿梭在课桌之间,弯腰低语,指导着学生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从简单的形状剪裁到复杂的窗花图案,孩子们们专注地折叠、勾画、裁剪,一幅幅生动的作品逐渐成型。“我想剪一张漂亮的窗花送给老师!”一位学生兴奋地说道。剪纸课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让他们体会到传统艺术中蕴含的耐心与匠心。
▲图为支教队员张歌吟与李萬豪小朋友的剪纸成品展示 李秋瑶供图
光影之间,演绎传统故事
三四年级的孩子们在支教队员的引导下,全神贯注地一笔一划描摹着皮影人物的灵动轮廓。老师细心协助,将孩子们心中的想象化作剪纸上跃动的造型。随后的自由创作环节,是想象力与色彩碰撞的舞台。孩子们伏案凝神,画笔轻点,一张张稚嫩却专注的脸庞,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喜爱,真挚地融汇于斑斓的色彩与线条之中。
在童真童趣的笔触点染下,古老的皮影人物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从历史的帷幕后“活”了过来,成了连接传统与当下的小使者,让孩子们真切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也懂了传承的意义,这就是支教的浪漫呀,带孩子们遇见美好,守护文化根脉。
▲图为王欣桐小朋友在课堂上专注绘制皮影 周丹供图
古法漆扇,绘就青春色彩
“老师!看我的扇面,开出了‘彩虹花’!”。面向八年级学生,川队带来了更具挑战性的漆扇制作课。老师详细讲解了制作步骤:选色后用松节油稀释漆,滴入水中待其发散,将团扇浸入留色,漆干后贴图案,漆扇即成。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动手,小心翼翼地调配颜料、滴漆、浸扇,每一个步骤都全神贯注。
在制作过程中,大家充分发挥创意,有的同学调出了梦幻的色彩组合,有的同学则精心设计了独特的图案。当一把把独一无二的漆扇在同学们手中诞生时,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原来古人用的扇子要经过这么多工序!”学生们感叹道。 这堂漆扇课,将美学教育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带领青少年穿梭于传统文化长廊,以青春指尖触摸工匠精神,让古老技艺突破岁月桎梏,在创意迸发中重焕生机,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绚烂纽带 。
▲图为支教队员与八年级学生漆扇合照
“我们希望这些课程能像一粒种子,让孩子们记住传统文化的温度。”支教队员张歌吟表示。十八载支教深耕,川队课程设计从单一到多元,从知识传授到文化传承创新,课程迭代,初心如磐。未来,川队将继续以匠心育新人,让传统文化种子在青春里扎根成林,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出更多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时代新人,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