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通讯员 李梓硕) 8月29日,南宁理工学院“锦遇新世代”非遗创新实践队以“学标准普通话,赏传统壮锦美”为主题,在广西-东盟经开区安平社区举办大学生推广普通话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打破单向宣讲模式,融入多轮互动对话,围绕“语言推广”“文化解读”“传承联动”三大核心展开,让参与者在交流中深化认知,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普及与壮锦非遗传承。
对话纠音结合知识科普,夯实普通话推广基础
活动现场以“问答互动+实操测试”形式,让普通话学习更具趣味性。主讲人劳晨茜先抛出“什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日常说普通话要注意什么”等问题,引导参与者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来自四川的学生笑着说:“我上次点外卖说要‘四串烤翅’,商家愣是送了十串,就是平翘舌没说清闹的!”实践队成员随即针对性讲解“四十(sì shí)”“十四(shí sì)”的发音技巧,并通过绕口令“坡上有个坡,坡下有个波”开展集体练习;针对“蛋挞”“潜力”等易错词,邀请参与者现场朗读时,来自浙江的参与者小声问:“‘蛋挞’的‘挞’,真不是咱们平时说的第三声吗?”实践队成员耐心纠正“挞(tà)不读tǎ”“潜(qián)不读qiǎn”的误区,同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普通话的法律地位与推广意义,让规范表达意识深入人心。
图为团队成员在讲述此次课堂主题。李梓硕 供图
纹样解读融入故事分享,解锁壮锦文化内涵
在壮锦文化环节,实践队以“展示纹样+对话提问”激发参与者兴趣。成员先展示万字纹、蛙纹等壮锦实物纹样,提问“大家觉得这个蛙纹可能代表什么?”,现场参与者纷纷猜测是吉祥物和农业有关。实践队成员接过话头:“提到农业特别准!大家知道壮族人为什么会把和农业相关的元素织进锦里吗?”有参与者立刻答:“因为庄稼收成对生活太重要了!”随后,实践队结合壮族“蛙鸣兆丰年”的传统,详细解读蛙纹象征繁衍与丰收的寓意;针对龟甲纹,又通过为什么壮族会把龟纹织进锦里的对话,引出龟代表长寿守护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分享壮锦从汉代起源、明清成为贡品,到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的历史,让参与者在互动中读懂壮锦背后的民族智慧。
图为学生们在认真听讲。李梓硕 供图
传承讨论联动路径探索,助力语言与非遗发展
活动最后聚焦普通话如何助力壮锦传承展开深度对话。实践队成员先提出“壮锦传承人多在广西,方言差异会不会影响技艺传递?”的问题,来自广西的参与者表示“家乡长辈教织锦时常用壮语,外地学习者难理解”。据此,实践队进一步引导讨论:“用普通话记录织锦技艺、制作教学视频,会不会让更多人参与传承?”现场一致认可这一思路。随后,实践队总结普通话的三大助力作用——打破地域沟通壁垒、扩大壮锦传播范围、吸引多元传承人群,还与参与者约定后续可通过普通话拍摄壮锦故事短视频,让语言推广与非遗传承形成良性互动。
图为团队成员与课堂学生在探讨交流。李梓硕 供图
此次活动不仅让参与者收获了知识,更激发了大家对语言推广与非遗传承的热情。来自参与者在活动结束后说道:“以前总觉得壮锦是家里老人的手艺,普通话是课堂上的知识,今天才发现,用普通话讲清楚壮锦的故事,能让更多人喜欢上它。我以后要多练普通话,还要把奶奶织壮锦的技巧用普通话记录下来,让更多朋友了解这份文化!”实践队也表示,未来将持续收集参与者的反馈,优化“语言+非遗”的活动形式,让标准语言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让壮锦等非遗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梓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