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学子赴河南省洛阳市实地考察,探寻方言文化记忆

发布时间:2025-08-29 20: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叶志华 张馨月   阅读 3.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9日至7月24日,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豫语寻根”实践考察团赴河南洛阳开展了以探究河南方言文化演变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考察团通过实地走访、人物访谈、文献查阅等方式,系统收集河南方言演变的一手资料,为研究中原语言文化传播轨迹提供了实证依据。

故城遗址:从迁徙地图中看语言“漂流”

图为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内河南先民迁徙图

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河南先民迁徙路线图清晰勾勒出千年迁徙轨迹。不同颜色的箭头串联起西晋末年至各朝代的南迁路径,先民因战乱、生计南下的背后,正是语言与文化跨越地域的播迁历程。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西晋永嘉之乱、宋代靖康之变等战乱曾引发多次南迁浪潮。先民在闽地、粤东扎根后,中原文化与当地风俗交融,孕育出闽南、客家文化,河南方言也随之在异乡落地生根,至今仍延续着文化生命力。现场展示的客家话与古汉语发音对比图,更直观呈现了方言传承的历史印记。

图为考察团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拍摄的两地方言发音对比图

文化展馆:从文献里读方言“同源印记”

图为客闽祖地解析图 

考察团在洛阳方志馆查阅资料时,重点关注了中原汉人南迁对语言传播与演变的深刻影响。以河洛人为主的移民群体将中原汉语核心要素带入闽粤地区,在与当地语言的交融中,直接参与了客家话与闽南话的形成。语言影响在多个层面清晰可见。在词汇方面,闽南语至今保留了大量源自河洛地区的古语词,如称“筷子”为“箸”,“房子”为“厝”,这些词语在今天的河南方言中仍可找到对应或痕迹。语音上,闽南语被称为“河洛话”正反映了其与中原古音之间的深切渊源,一些字的声母、韵母及声调特点仍显示出同源特征。语法结构层面,闽客方言与中原古汉语共享某些句法习惯,如宾语前置等特殊语序,显示出深层的同构性。这些语言现象不仅反映了历史上的人口迁徙与文化传播,更从语言本体角度证明了河南地区古汉语对南方诸多方言的奠基性影响.

古城街巷:从乡音里找文化“鲜活密码

深入洛阳街巷实地访谈中,考察团捕捉到方言演变的鲜活细节:洛阳话硬朗干脆,“厮跟”(一起)、“夜黑儿”(昨天晚上)等表述独具特色;开封话语调柔和却保留北方刚劲,与江南方言的软糯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图为团队在洛阳市当地实地采访  更值得关注的是,考察团专程前往外地游客云集的洛邑古城,在熙攘人流中寻访来自客家、闽南地区的访客。当与他们用乡音交流时,“日头”(太阳)、“落雪”(下雪)等词汇的重合,瞬间拉近了时空距离——这些在洛阳方言中仍在使用的表达,竟在千里之外的闽粤乡音里完好留存,不同地域、不同经历的受访者,让同根同源的河南方言展现出多元的表达形态,为考察积累了大量鲜活的一手素材。

然而经调研发现,河南方言与闽粤地带语言虽同出一源,但经漫长历史演变与地域分化,即便同样保留“日头”“落雪”等古汉语词汇,两地居民已无法通过各自的方言直接交流,俨然形成了相互独立的方言体系 。

展望未来,以青春承载方言文化记忆

图为团队参观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的合照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考察,为河南方言演变提供珍贵实证,让浸润乡音的文化记忆在新时代寻访中更清晰动人。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考察团成员将继续深挖河南方言与闽粤文化联系,助力文化代代传承、焕发新生。(通讯员:叶志华 张馨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馨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