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学子深耕留守儿童心理关怀 以数字赋能护航成长

发布时间:2025-08-29 22: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杰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宋晓婷 供稿)

近日,安徽师范大学“情系川皖·圆梦巴蜀”山区留守儿童支教团在四川达州大竹县金鸡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护航活动。从心理课堂上引导孩子正视自我、培育自信自强品格,到专项家访中搭建家校心桥、建立动态电子心理档案,该团队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旨在让每一颗稚嫩的心灵都能在关注与呵护中向阳生长。

心理课堂助力心理健康教育

“老师,我不想成为让人随意定夺的人,我想要快快长大,成为能自己做主的大人”这是四年级心理课堂上郭思涵的发言。为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正视自我、发掘潜能,支教队员宋晓婷以“自强自立”为主题,围绕“我不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和“我的兴趣爱好”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课。课程伊始,孩子们在支教老师的鼓励下主动表达心声。当大家还在犹豫时,王欣桐已经鼓足勇气站了起来。这个平日里有些内向的小姑娘,此刻微微低着头说:“我不想成为一个内向的人,我想跟大伙儿在操场上追着跑、笑着闹,想在课堂上把胳膊举得高高的,让老师一眼就看见我!”“好!欣桐已经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我们为她鼓掌。”在王欣桐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起身发言。课间王欣桐找到老师羞涩地笑着说:“原来课堂发言没有这么可怕,下次我还要当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小朋友。”

随后的“我的兴趣爱好”分享环节,孩子们又纷纷说起自己的日常喜好,支教队员借此引导孩子们将对自我的期待与自身优势相结合——既明确“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清晰“自己拥有哪些闪光点”。既让他们明白“不想成为”的背后,是对“想要成为更好自己”的追求,还让他们在正视内心渴望的同时,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图为孩子们在纸上写下“我不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殷齐悦 供图

▲图为支教老师与同学谈心 殷齐悦 供图

家访:面对面构建家校共育桥梁

据悉,当地孩子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往往在逢年过节才回家。团队希望给予当地留守儿童更多的心理关怀,同时及时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帮助他们制定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这支支教团队在7月23日组织了“关爱留守儿童”专项家访活动。

“我家娃儿每天早早起床就做好饭喽,她自己洗衣服。从来没有让我们担心过!”在被问到孩子在家的表现时,杨若惜祖母的话语里处处透露着对孩子的骄傲。据悉,当地的孩子们大多乖巧懂事,不少人在小学一二年级就已能独立下厨做饭,主动承担家务了。队员们表示:“当地的孩子们从小就展现出听话懂事、自立自强的特质。这一点固然值得肯定,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份早慧的背后,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是他们在特殊环境下‘被迫长大’的无奈与心酸。”

此外,队员们更加深入询问孩子的生活状况、学习情况以及心理变化,认真记录孩子们在情感陪伴、学业辅导、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队员们将根据这些需求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怀和帮助。此次家访活动以面对面沟通架起家校共育桥梁,将关爱从校园延伸至家庭,通过家校携手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图为四年级支教队员家访杨若惜的画面 周丹 供图

心理档案:数字赋能成长守护

“听到你支支吾吾地说出自己的梦想,老师很感动。老师没想到这样内向、害羞的你,其实内心也有波澜壮阔。长大以后相当飞行员,这真的很需要勇气。老师希望你保护好自己的视力,要锻炼好身体,不要让自己受伤,这样才能满足飞行员选拔的基本条件。”这是支教队员杨越纪在电子心理档案上给杨豪小朋友留下的寄语。殷切的嘱托里处处体现着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这份档案是专属于孩子们的成长档案,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一个孩子的基本信息、兴趣特长、性格特征,还有支教队员们写下的真诚寄语。哪个孩子是什么性格、哪个孩子有画画天赋、哪个孩子不敢表现自己需要老师的鼓励……这些细节被看到,被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这份档案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给动态守护孩子成长带来了新活力,也让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怀更精准、更高效。

十八年来,团队始终秉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信念,把心理关怀融入到支教的每一个环节。从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到课堂上的引导;从档案的记录,到对孩子成长的陪伴。未来,团队将持续为留守儿童搭建心灵的港湾,让孩子们带着自信和勇气,向阳奔赴未来,让梦想飞出大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