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通讯员 石诗琪)为探寻苗族银饰非遗文化的传承脉络,挖掘传统工艺背后的匠心与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 实践队于 7 月 7 日至 14 日走进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一周的专项调研活动。队员们通过参与银饰教学、走访工坊场馆、对话非遗传承人,在亲手触摸银饰温度、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的过程中,解锁苗族银饰的 “前世今生”,也直面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沉浸式体验:从课堂到工坊,触摸银饰手工温度
7 月 7 日至 11 日上午,团队全程参与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苗山美” 暑期未成年人银饰艺术免费培训班。课堂上,基础银饰串珠、简单纹样粘贴等课程让孩子们目不转睛,眼中满是对传统工艺的好奇与向往。但队员们也发现,常规教育体系中缺乏系统的银饰文化与工艺课程,短期培训难以让孩子掌握从设计到制作的完整知识;同时,适合未成年人的轻量工具、趣味绘本教材等资源匮乏,錾刻、编丝等高难度工艺教学更是因条件限制无法开展,青少年参与传承的深度亟待提升。
图为 团队成员与孩子一起制作银饰。
白天与孩子们共探银饰乐趣,下午的实践队则化身 “学徒” 与 “调研员”,走进工坊与文化场馆。在融水 “一家饰品” 有限公司工作室,苗族工匠手把手指导队员完成银片裁剪、打磨、花纹压印等基础工序。“看似简单的银环弯折,稍不注意力度就会弧度不均。” 亲身体验后,队员们才真切体会到手工银饰制作的精细与不易。交流中得知,该企业正尝试将传统蝴蝶纹融入书签、冰箱贴,把银项圈元素简化成手链,开发文创产品并拓展线上渠道,但品牌辨识度低、手工产能有限、传统工艺与标准化生产难平衡等问题,仍制约着企业发展。
图为 苗族银饰展示墙。
深度挖掘:银饰里的文化密码,传承中的现实难题
“每一件银饰都是苗族的‘活化石’,藏着族群的历史与信仰。” 在苗族文化传习馆,负责人的讲解让队员们对银饰有了全新认知:夸张环形银项圈搭配太阳纹,是对 “万物崇拜” 的诠释;蝴蝶、飞鸟元素的组合,源自 “蝴蝶妈妈” 创世神话。然而,因宣传渠道有限、力度不足,这座 “银饰文化宝库” 仅被本地同胞和少数爱好者知晓,参观流量低迷,文化传播作用难以发挥。
图为 团队成员在苗族文化传习馆前合照。
在梦呜苗寨及苗族非遗体验馆,银饰的 “双面性” 更为凸显 —— 它既是游客拍照打卡的 “民族风道具”,也是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却常被局限在 “纪念商品” 的标签里。队员随机采访发现,多数年轻游客被银饰点缀的苗族服饰吸引,却不知银饰寓意与工艺来历;购买银质吊坠作纪念的游客,也不清楚花纹是苗族图腾、需经多道手工工序制成。“若不能让游客读懂银饰背后的故事,它就只是‘美丽的符号’,成不了‘会说话的历史’。” 队员们感慨道。
图为 团队成员采访苗寨周边商铺。
非遗传承人的困境,更让队员们感受到传承的紧迫感。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传承人石先生介绍,苗族银饰制作需经提纯、银丝拉制、纹样錾刻等数十道手工工序,完整掌握需多年学习,且初期收入微薄、不稳定,导致年轻人多持观望态度。尽管当地有短期培训政策扶持,但学员难抵长期低回报的 “沉淀期”,真正坚持的新人寥寥无几。令人欣慰的是,石先生正积极破局:将传统图腾与现代审美结合,设计轻量化日常银饰;与高校合作引入新设计理念;整理工艺技法编写教材,努力降低学习门槛。
通过此次调研,让团队成员们意识到苗银的传承仍面临着许多困难。未来团队将结合调研成果,呼吁通过短视频宣传、研学活动等加强银饰文化推广,让苗族银饰这颗 “苗疆明珠” 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让非遗匠心得以永续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