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仙楼,守护 “仙凡之界”,传承千年宗教与建筑文脉

发布时间:2025-08-29 14: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曲晨阳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泰山登山古道的中段,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万仙楼静静矗立,朱红大门与青灰瓦顶在苍翠松柏间相映成趣。这座以 “祀奉众仙” 为名的楼阁式建筑,既是泰山 “中麓” 的标志性节点,也是连接山下世俗与山上神圣的 “仙凡之界”。其 “三孔拱门” 对应 “天、地、人” 三才的布局,门额 “万仙楼” 三字与两侧 “天下奇观”“盘路起工处” 题刻,共同勾勒出泰山宗教文化与登山历史的交融轨迹。如今,通过 “传统营造技艺复原 + 数字化保护” 的创新路径,这座承载着千年信仰记忆的古建,正以 “活态遗产” 的姿态延续文脉。

建筑解码:从榫卯斗拱读懂 “仙凡” 智慧

“万仙楼的‘重檐歇山顶’看似常规,实则暗藏巧思 —— 上层檐角比下层向外延伸 30 厘米,既能遮挡雨水侵蚀木构,又形成‘飞檐映天’的视觉效果,暗合‘仙人凌空’的意境。” 在泰山古建筑研究中心,古建工程师张师傅指着 1:1 复刻的斗拱模型解析道。模型旁的《万仙楼营造图谱》详细标注了建筑的每一处细节:面阔三间的楼阁采用 “分心槽” 结构,中柱将空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为通行廊道,后部设神龛,实现 “礼神” 与 “通途” 的功能分离;檐下的 “三踩斗拱” 共 36 组,对应 “三十六天罡”,每组斗拱的 “翘头” 均雕刻成祥云纹样,与门楣上的 “云纹浮雕” 形成呼应。

万仙楼的文化价值在于其 “宗教与实用的共生”。三孔拱门中,中门专供帝王官员与香客通行,侧门供役夫工匠使用,这种 “等级秩序” 的空间划分,是明代社会礼制的缩影;楼内原祀奉 “王母娘娘” 及各路神仙塑像,虽历经变迁,留存的明代壁画残片仍能窥见 “群仙朝贺” 的盛大场景,壁画采用 “矿物颜料多层叠涂” 技法,朱砂、石绿的色彩残留至今清晰可见;楼前的 “古柏群” 有 4 株树龄超 400 年,枝干环绕楼阁生长,形成 “柏护仙楼” 的天然景观,清代文人王士祯曾在诗中赞其 “万仙楼下柏森森,黛色参天对古岑”。

为系统梳理这些文化与技艺密码,泰安市文旅局联合山东建筑大学成立 “万仙楼研究组”,耗时六年完成建筑的三维扫描与史料考证。“我们通过木材检测发现,楼阁的梁架采用‘楸木’打造,这种木材耐潮湿、抗虫蛀,是明代泰山地区建造重要建筑的首选材料;更难得的是,部分榫卯节点仍保留着明代工匠的‘墨线标记’,为还原当时的营造流程提供了直接证据。” 研究组负责人李博士介绍,目前已整理出万仙楼特有的 “山地建筑防潮工艺”“宗教题材木雕技法” 等 12 项传统技艺,并编纂成《泰山万仙楼建筑与文化研究》,成为明代宗教建筑研究的重要文献。

科技护楼:为千年古建织就 “智能防护网”

去年雨季,万仙楼的智能监测系统发出预警:因持续降雨,西侧山墙的砖缝出现 0.2 毫米渗水。保护人员立即启动 “传统工艺 + 现代材料” 的修复方案 —— 先由老瓦匠用 “糯米灰浆” 重新勾缝,再在墙体外层涂刷透明的 “纳米硅烷浸渍剂”,这种材料能深入砖体内部形成防水膜,且不影响建筑外观。同时,工作人员在楼内安装 “温湿度自动调控系统”,将室内湿度稳定在 50%-60% 之间,避免壁画残片进一步风化。这是万仙楼 “预防性保护” 体系建成以来处置的第 21 起险情。

针对万仙楼 “地处半山、游客密集、环境复杂” 的特点,保护团队构建了 “多层级防护网络”:在建筑周边设置生态缓冲带,采用仿木材质的围栏隔离游客,避免人为触碰造成损伤;安装 18 个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木构含水率、墙体沉降、游客流量等数据,当游客密度超过 “每平方米 2 人” 的阈值时,系统自动提示限流;定期用无人机对建筑屋顶进行激光扫描,生成的三维模型可精确到毫米级,对比分析能及时发现瓦件松动、檐角变形等问题。

在日常维护中,工作人员严格遵循 “最小干预” 与 “可逆性” 原则。修复楼内明代壁画残片时,仅采用 “表面清理 + 微加固” 工艺,用软毛刷去除积尘后,涂抹低浓度的 “丙烯酸树脂” 固定颜料层,不进行任何补绘;更换腐朽的檐柱时,新柱采用与原材同科属的楸木,且在柱底预留 “可拆卸榫头”,便于未来再次修缮;清理门额题刻时,使用竹刀配合蒸馏水轻拭,避免化学试剂损伤石刻表层的历史包浆。“我们的保护就像给古建‘做体检’,重在‘治未病’而非‘大动干戈’。” 泰山景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表示,经过系统性保护,万仙楼的建筑完好率已从 2016 年的 71% 提升至 92%,2023 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扩展项目。

活态传承:让 “仙楼” 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大家看这扇‘三交六椀’菱花窗,木棂的交错组合形成‘六边连环’图案,既象征‘天地万物相生’,又能透过窗格看到泰山远景,这是明代工匠‘借景入窗’的巧思。” 在万仙楼 “古建文化讲堂”,讲解员正为游客演示窗棂的榫卯拼装。这个每月举办的公益讲堂,已连续开展 38 期,从建筑形制讲到宗教传说,让游客在触摸木构、观察细节中读懂万仙楼的文化内涵,年接待听众超 6 万人次。

为让 “仙楼” 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景区开发了系列特色文创与体验项目:以万仙楼斗拱为原型的拼图、提取门楣云纹的丝巾、复刻 “万仙楼” 题字的书法字帖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 260 万元;推出 “古建匠人体验” 活动,游客可在老工匠指导下,用传统工具拼装迷你斗拱模型,感受榫卯工艺的魅力;在楼内设置 “数字壁画展”,通过 3D 投影技术还原明代 “群仙朝贺” 壁画全貌,游客扫码即可收听壁画中每一位神仙的传说故事。

社会力量的参与为保护与传承注入新活力。“万仙楼守护者” 志愿者队伍由 50 余名本地居民、大学生、文物爱好者组成,他们每周定期参与建筑周边环境清理、游客引导,还自发收集整理了 80 余个与万仙楼相关的民间传说,编纂成《仙楼故事集》免费发放;当地企业捐赠的 “古建保护基金” 已达 280 万元,支持完成了壁画残片保护、屋顶瓦件更换等 6 项重点工程;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在万仙楼设立 “古建研学基地”,学生们通过测绘建筑、修复小型木构构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保护实践,年参与研学活动超 3000 人次。

从明代香客的祈福声到当代游客的赞叹声,万仙楼承载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泰山宗教文化与工匠精神的融合记忆。目前,泰山景区已启动《万仙楼文化保护利用规划》,计划建设 “古建技艺传习馆”,通过实物展示、技艺演示等方式,让传统营造技艺得以传承;同时,将万仙楼周边打造为 “泰山中麓文化街区”,串联起周边的斗母宫、经石峪等文化节点,形成 “以楼带面” 的文化展示带。“万仙楼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它是泰山‘仙凡过渡’文化的缩影,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建筑哲学书’。” 泰安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守护万仙楼,就是守护泰山文化的 “中麓记忆”,让千年文脉在保护与传承中持续焕发新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曲晨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