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通讯员 韦汶静)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里,银匠手中的錾子敲击出清脆的声响,这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回响。7月7日至14日,"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深入苗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的传承现状展开调研。八天的实地走访,队员们既看到了传统工艺面临的传承困境,也见证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7月7日至11日,团队走进融水县文化馆"苗山美"暑期未成年人艺术免费培训班,培训班内的孩子们正专注地串银珠、贴纹样。银片碰撞的清脆声响中,一张张稚嫩脸庞写满好奇。实践队员观察到,受限于工具与教材,课程仅停留在基础工艺层面:儿童专用工具缺失,传统錾刻工具锋利沉重存在安全隐患;文化普及依赖口述,缺乏将银饰传说转化为绘本、游戏的趣味载体。
▲图为团队成员与培训班学生合照
为进一步了解银饰工艺,实践队走访了融水“一家饰品”有限公司工作室。在这里,工匠手把手教授队员制作银饰配件。银环弯折需力道均匀,花纹压印要一气呵成,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亲身体验后,队员们感慨手工技艺之精妙。企业负责人坦言,他们正尝试将蝴蝶纹融入书签、银项圈简化为手链,开发文创产品并拓展线上销售,但仍面临品牌辨识度低、手工产能不足等问题。
团队紧随来到融水苗族文化传习馆,了解苗族银彩文化。展馆负责人以一件件银饰为“活化石”,向实践队解读纹样背后的文化密码:太阳纹象征万物崇拜,蝴蝶与飞鸟讲述“蝴蝶妈妈”创世神话,田间劳作场景镌刻苗家烟火……然而,场馆参观者寥寥,银饰的文化叙事被困在“小众圈层”。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苗族文化传习馆
梦呜苗寨内,银饰店铺林立,游客络绎不绝。实践队随机采访发现,多数人租借苗族服饰拍照,却对银饰纹样寓意一无所知。“买了吊坠作纪念,却不知花纹是图腾。”游客的反馈道出痛点:银饰虽借旅游场景“出圈”,却难逃“符号化”标签。苗族非遗体验馆中,销售人员提到,银饰销售依赖节假日,且因手工成本高、原料涨价,大众消费受限。“游客带走银饰,却带不走文化。”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团队更深入地体会到当前苗族银彩面临的困境,非遗继承人石先生介绍,苗族银饰制作工艺传承千年,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多年的经验与心血。然而,传承面临多重难题,完整掌握工艺需多年系统学习,初期收入微薄且不稳定,年轻人参与度低。为打破困境,石先生积极探索创新,将传统图腾与现代审美结合,设计轻量化银饰,拓宽年轻受众;尝试与高校设计专业合作,引入新的设计理念;整理工艺技法,编写教材,降低学习门槛。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最后,实践团队重新聚焦苗族银饰传承、制作与推广,明确调研方向,为深度总结做准备。7 月 14 日,综合一周调研,发现苗族银饰文化传承与发展既有优势,也面临诸多问题。其文化底蕴深厚,手工制作工艺独特,文化体验、文创开发潜力大;非遗传承人与企业积极创新,贴合现代审美与市场。但公众认知度低,传承有断代风险,市场推广受价格、产能、品牌制约,文化传播渠道窄。后续可从加强宣传推广、完善传承培养体系、优化市场运营等方面发力,助力苗族银饰文化传承发展,让这一千年匠心继续闪耀,成为连接大众与苗族文化的坚实纽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