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滇沃土探互嵌 民族团结谱新篇 —— 兰州大学实践团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新途径

发布时间:2025-08-29 13: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茗睿   阅读 4.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7月17日至24日,兰州大学青年实践团队前往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展开实地调查,通过走访多个多民族互嵌式社区、调研文旅融合情况以及参与志愿服务等,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新途径。

从历史传承到服务创新

团队先后走访了位于昆明市的巫家坝社区,官渡社区,关上中心社区、小坝社区以及桃源社区等多个典型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在崭新的巫家坝社区,“最后一公里”便民服务机制和“亲清会客厅”等创新服务载体令人印象深刻,社区工作人员耐心为居民办理社保问题的场景生动诠释了基层服务“零距离”的温度。官翔社区精心打造的历史陈列馆作为民族团结精神的鲜活教科书,从滇缅公路上汉、彝、傣等各族同胞肩挑手扛并肩筑路的壮阔场景,到南洋华侨机工跨越重洋回国抗战的热血史实,珍贵图片与历史实物无不印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厚的历史根基。社区正在扩建的文化交流设施,将通过民族记忆展示、民俗体验等功能成为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的新阵地。关上中心社区的“红石榴籽”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爱心食堂、“同光咖啡”工作坊、“一户一中医”中医馆等精准化特色服务矩阵生动彰显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社区文明新风尚;小坝社区以“家文化”为纽带实现从服务到家到文化到家,从小家温情到大家共融,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日常互动中落地生根;桃源社区的民族风情博物馆承载着鲜活的民族记忆,定期举办的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节等活动,更让不同民族文化在碰撞中交融,为多民族互嵌塑造了坚实的精神文化纽带。

图为实践团队在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关翔社区历史陈列馆 时马彦供图

通过实地走访,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历史文脉的代代传承筑牢了情感根基,便民服务的持续创新夯实了民生保障,文化活动的多元交融激活了社区活力,这三大支柱共同支撑起昆明多民族社区在空间布局、文化认同、社会交往、心理归属等多维度的深度互嵌。

图为实践队员与昆明市盘龙区桃源社区社区副主任展开交流 吕盼盼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在昆明市官渡区关上中心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访社区民族团结工作代表性展示区域“红石榴街区” 时马彦供图

从产业协同到文化输出

在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第一村”五棵树村,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为民族互嵌注入了鲜活动力。实践团队调研发现,这里的外来经营者与本地居民在文旅发展中深度交融,共同绘就了民族互嵌的生动图景。

通过访谈,经营者向实践团队分享了文旅融合带来的生活新面貌。外来经营者因石林宜人的气候与慢节奏生活而来,怀揣为旅居者打造远方之家的初心扎根创业。“欣唐客栈”老板娘被当地青山绿水所吸引从福州迁居,在经营中主动了解彝族火草衣文化,参与火把节等民族活动;“枫悦居”康养中心的江浙籍经营者因云南适宜养老的环境在此长期扎根,与本地居民用普通话顺畅交流,邻里关系融洽。他们在适应本地生活的同时,也成为跨地域文化交流的纽带。

图为实践队员与“欣唐客栈”老板娘进行交流 吕盼盼供图

本地居民则依托文旅资源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与增收。彝家音乐餐厅的彝族老板王老板带着彝族、汉族员工协作经营,用彝族美食与文化吸引客源;彝族奶奶在自营餐馆旁摆摊售卖凉面和传统绣品,将彝族绣法等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经营。村民通过售卖传统饰品、玉器、小吃等,在文旅经济中获得稳定收入,不同民族员工在餐馆、民宿的协作中默契配合,展现了就业场景下的自然互嵌。

依托石林景区资源,五棵树村实现了从传统村落向文旅融合示范区的转型。村庄搬迁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民能享受景区收入分红,广场、文化设施等文旅配套持续升级。正如当地彝族年轻一代张普思源所说,旅游发展让村庄“变化巨大”,而文旅融合带来的就业机会、文化交流与生活改善,更让不同民族在共建共享中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为实践团队在“彝族第一村”五棵树村与来自上海的旅居游客李先生展开交流 吕盼盼供图

在石林彝族自治县体育场,实践团队观看了《洛山阿布》歌舞剧表演,了解到蕴藏在故事中云南人民支持抗战的峥嵘历史与青年儿女之间的高尚情感。演出结束后,团队对演职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据了解,该剧演员女性演员主体为石林本地高校大学生,他们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利用课余时间钻研彝族抗战历史并积极参与剧目排练。通过节庆展演这一重要文化传播平台,青年演员们致力于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政府政策支持、企业资金扶持、文艺工作者专业指导和群众热情参与的多方合力下,彝族撒尼文化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让《洛山阿布》走进本地群众和外地游客视野,更通过线上传播吸引了全国关注,推动民族文化从本土展演向更广域传播延伸,实现了文化输出的创新突破。


图为《洛汕阿布》歌舞剧表演  时马彦供图

石林风景区始终坚持经济与文化发展并进,在走访石林风景区的过程中,团队系统了解了以景区导览、实景演出等形式传递给游客的彝族发展历史、传统信仰、家庭结构、婚俗文化等文化内涵。了解到了彝族人民发展至今的演变历史和生活细节。景区内的彝族服饰体验、大三弦演奏互动等特色项目,为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搭建了了解彝族文化的直观平台。当地政府通过“景区带社区”模式,将旅游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团结事业紧密结合,既为彝族群众提供了导游、文创销售等就业岗位,又通过游客流量带动文化传播,让彝族文化在产业发展中实现活态传承与广泛输出。

图为实践队员在讲解员介绍下游览石林风景区 朱茗睿供图

彝绣作为记载和传承彝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载体,正通过创新实践实现文化与产业的双向赋能。团队来到当地彝族绣坊“昂卡赛诺”锦绣艺佳民族服饰公司进行参观学习,经过专业人员对绣线、花样、生产流程的讲解,团队了解到绣坊如今通过纹样融合、产品共通实现文化互嵌——将汉族的牡丹、梅花等图案与彝族传统的太阳纹、火焰纹巧妙结合以扩大国内国际市场,推出的服饰、配饰在国内国际市场广受好评;同时以机器纺织与人工纺织相结合的模式降低消费门槛,让民族绣品走进更多家庭。“传统技艺+现代产业”的协同模式,既扩大了文化交流的覆盖面,也为民族文化输出提供了可持续的产业支撑。

图为实践团队在锦绣艺佳民族服饰公司负责人的讲解下认识彝族刺绣 时马彦供图

从志愿服务到理念落地

在调研之余,团队成员以实际行动投身社区志愿服务,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沉浸式感受多民族互嵌社区的治理智慧,见证理念落地的生动过程。在昆明市和平路社区,团队成员协助社区工作人员举办面向儿童与残障人士的美育游戏活动,用画笔与欢笑搭建温暖桥梁;炎炎夏日里为穿梭街巷的外卖骑手、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送去冰镇解暑饮品和劳保用品,将关怀送到劳动者手中;跟随社区网格员逐户巡查消防设施,在细致检查中筑牢社区安全防线;参与邻里纠纷调解,倾听各族居民诉求,助力化解矛盾增进和谐。

图为实践队员协助工作人员巡查消防设施 朱茗睿供图

两地的不同路径殊途同归:昆明以“嵌入式”文化浸润强化社区认同,石林以“产业化”文化输出扩大影响力,共同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新范式。这些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多民族互嵌社区的和谐发展,正是通过志愿服务这样的“微行动”汇聚成“大能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一次次政策落地、一次次暖心服务、一次次文化交融中,从理念转化为各族居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团队成员在志愿服务中的亲身参与,真切触摸到基层治理脉搏的同时更在实践中践行青年担当,成为连接理念与落地的鲜活纽带。

撰文 | 吕盼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茗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