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通讯员 毛淑旋、刘芳瑞、解晓龙)2025年7月,湖北工业大学青佑之光志愿服务团“智‘艾’传薪,爱润童心”赴蕲春文化传承实践队,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株林镇开展了为期26天的“三下乡”支教活动。此次实践旨在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基层土壤,让青年力量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浪潮。作为团队一员,我在这段双向奔赴的历程中,对支教的价值与教育的温度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
“支教是用一段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当我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与憧憬,踏入株林中学的校门时,这句话便成了我心中高悬的明灯。彼时的我,满心以为支教是一场单向的奔赴——我们作为知识与视野的传递者,为山区的孩子们推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可未曾想,在这二十六个日夜的朝夕相伴中,真正被滋养、被重塑的,竟是站在讲台上的自己。那些隐匿在课堂细微处的深刻领悟,那些从孩子澄澈眼眸中读到的纯粹,还有团队成员并肩作战时的温暖,共同交织成了这个夏天最珍贵的收获,也让我对支教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知。
教育的魔力,从来不在于讲台上的滔滔不绝,而在于见证一颗心如何从蜷缩走向舒展。开班那天的自我介绍环节,教室里静得能听见呼吸声。第一个被点名的女孩站起来,声音细如蚊哼,话音刚落便猛地坐下,耳根红透;上课提问时,更是鲜有人愿意举起手来。我们团队当即达成共识:先要帮他们打碎内心的壁垒。“勇敢表达就是最棒的”“没关系,再试一次”,这些简单的话语像春日细雨,慢慢浸润着孩子们紧绷的神经。后来,曾躲在角落的身影渐渐敢举起小手,曾低头不语的孩子开始主动与老师互动,数学课上总埋着脸的男孩会追着老师讲自己的解题思路。这让我深切体会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我们播下的或许只是一句鼓励,收获的却是孩子们冲破怯懦的勇气。原来老师的意义从不在教会多少公式,而在成为那束让他们敢向前一步的光——这份对“唤醒”的理解,是支教给我的第一份厚礼。
图为数学课上,学生认真思考其他解法。毛淑旋 供图
兴趣课堂上的种种瞬间,更让我触摸到教育最生动的肌理。起初我们还担心,编程、中医药这些“新鲜事物”会让山区孩子望而却步,可现实却给了我们最温暖的回击。红色文化课讲到冰雕连战士时,视频里的冰雪与遗书里的滚烫文字碰撞出惊人的力量,孩子们齐声朗读“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时,前排女生的眼泪砸在课桌上,晕开一小片水渍;编程课上,第一次接触代码的孩子们盯着屏幕欢呼,连最内向的女孩都追着老师问“小方块为什么会动”。这些场景让我突然明白:所谓教育,不过是让知识从课本里走出来,变成能触摸、能参与、能记住的生活。当孩子们为“卫生纸该扔进哪个垃圾桶”争得面红耳赤时,当那个不爱说话的女孩在课后认真分类垃圾时,我看见的不仅是知识的落地,更是对“生活即教育”的深刻注解——教育的使命,从来不是填满容器,而是点燃火种。
图为中医药文化课上,学生积极分享自己认识的药材。毛淑旋 供图
孩子们的梦想与成长,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此行的真正价值。当我问起他们的梦想时,答案像投入湖心的石子,荡开层层涟漪:“我想多种树,我们村的树太少了”“我要当志愿者,帮助更多的人”“我想考上大学”“我想和你们一样去支教”……这些朴素的愿望让我眼眶发热——原来我们分享的大学趣事、志愿故事,早已在他们心里发了芽,长成了对世界最本真的向往。更让我动容的是,这种向往并非空中楼阁:家访时,说想种树的男孩偷偷指着后山告诉我“那里以前有好多树,后来都被砍掉了”;孩子奶奶拉着我们的手反复说“孩子总念叨老师讲的大学”。这让我懂得,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它需要家校之间用信任架起桥梁,更需要我们与孩子之间用真诚织就纽带——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帮他们擦亮眼睛,让他们看见自己心里早已存在的光。
图为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毛淑旋 供图
团队的并肩作战,则让我读懂了“同行”二字的重量。二十多天里,我们从同伴变成了战友,更成了彼此最坚实的依靠。每晚办公室的灯光下,永远不是孤军奋战的身影:语文老师为《岳阳楼记》犯难时,湖南籍的队友立刻翻出家乡的洞庭湖照片帮着构思;心理老师打磨“幸福课”到深夜,总会有同伴递上一杯热水;我生病发高烧时,组长调课替我顶上,队长带我去输液,回校路上还笑着安抚围上来的孩子:“你们毛老师明天就回来啦。”这种不分彼此的默契,让每个疲惫的时刻都有了温度。我们终于懂得:支教路上最动人的不是独行的勇敢,而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把各自的微光聚成照亮前路的星河。这份并肩的温暖,不仅支撑我们走完这段旅程,更教会我们:任何有意义的事业,都需要有人同行,彼此托举。
文艺汇演那天的泪水,是二十六个日夜最滚烫的注脚。当《再见》的旋律响起,台上的我们紧紧牵手,台下孩子们挥动的手臂像翻涌的麦浪。我看见那个举着 “老师们别哭” 纸条的男孩,看见说 “你们是最好的老师” 的女孩,看见涌上来拥抱、要签名的孩子们 —— 他们想让我们在生命里留下痕迹,却不知他们早已在我们心上刻下了永恒。
坐上返程的大巴车,窗外掠过的田埂与竹林还是来时的模样 —— 连绵青山依旧卧在天边,白墙黑瓦的村落仍在晨雾里静默,可落在眼底的滋味已全然不同。来时心里装着忐忑与憧憬,此刻却被沉甸甸的不舍与惦念填满,后视镜里株林镇的身影渐渐模糊,那些画面反倒在记忆里愈发清晰:红色课堂上泛着泪光的眼睛,编程课上高高举起的小手,课下悄悄塞来的信,还有团队伙伴深夜备课的灯光。
我忽然彻悟,支教从不是单向的给予。我们曾以为自己是带着光来的人,到头来却被孩子们眼里的星光照亮了前路。他们教会我的,远比课本里的知识更厚重:那个把垃圾分类刻进日常的女孩,让我看见教育是让改变在生活里生根;那些说想像我们一样去支教的孩子们,让我明白纯粹的向往里藏着最坚韧的力量;那些深夜里一起打磨教案的伙伴,让我懂得并肩同行的温暖能抵御所有疲惫。原来教育的本质从不是灌输,而是一场相互的唤醒——我们唤醒了孩子们对远方的向往,他们却唤醒了我们对教育最本真的敬畏。
这二十六个日夜,终将成为生命里的刻度。它清晰地告诉我:支教的意义从不在“给予”的多少,而在这场双向奔赴中,我们与孩子彼此唤醒、共同成长。这段经历留下的,不仅是回忆,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领悟——以真诚播撒真诚,以微光汇聚星河,这份信仰会永远指引我们向前。(通讯员 毛淑旋、刘芳瑞、解晓龙)
图为青佑之光志愿服务团“智‘艾’传薪·爱润童心”赴蕲春文化传承实践队合照。程蓓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文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