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大仫泉灵韵团队深入多个民族地区,探寻多民族手工艺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9 13: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泳秀 张可欣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旅游学院"仫泉灵韵"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广西多民族聚居区,开展为期两周的专题调研。团队以"多民族手工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走访侗、苗、水、毛南、京等十二个世居民族聚居地,通过实地探访非遗传承人、考察传统手工艺,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以手工艺为切入点,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在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国家级非遗侗族刺绣传承人韦清花向团队展示了以几何纹样为特征的"数纱绣"技艺,其配色原理与苗族刺绣中的"渐变过渡法"形成巧妙呼应。随后,团队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观察到,苗族刺绣传承人正尝试将侗族绣片中的太阳纹样融入传统苗绣,印证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生现象。

河池南丹县水族马尾绣传承人谭秀仙的工作室中,这项以马尾为芯、丝线缠绕的立体绣法,其缠绕技法与毛南族花竹帽编织的"经纬交织"工艺暗合。谭秀仙指出,马尾绣图案中的鱼纹、铜鼓纹与周边壮族、瑶族服饰纹样共享原始图腾印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谭素娟展示的花竹帽编织,则与京族独弦琴制作中的"一弦多音"平衡哲学形成器物层面的共鸣——团队成员在东兴京族博物馆弹奏独弦琴时发现,其音律体系与壮族天琴、侗族琵琶歌存在调式相通性,成为中华文化整体性的鲜活注脚。

调研发现,广西世居民族手工艺正通过创新实现活态传承:侗绣几何纹样被应用于现代服饰设计,马尾绣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开发,毛南族花竹帽成为景区标志性文化手信。

图为侗族刺绣调研现场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侗族刺绣传承人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与花竹帽传承人合影

此次调研不仅记录了广西世居民族手工艺的精湛技艺,更揭示了各民族在文化创造中"共生共荣"的深层逻辑。从侗苗刺绣的技法互鉴到水族马尾绣与毛南族编织的工艺共鸣,从独弦琴音律与壮族天琴的调式相通到非遗文创的现代转型。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穿梭于八桂乡野,发扬民族文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晴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