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与淳朴乡音在刘少奇同志故居前交汇,碰撞出语言与文化的火花,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语言动力。
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曾琳)2025年8月19日至20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语润乡兴”推普实践团“语泽沩水”小分队走进宁乡市花明楼镇,在刘少奇同志故居景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实践活动。队员们怀揣对红色文化的敬仰和推广普通话的热情,通过发放宣传册、方言互动游戏、文化交流等形式,将普通话推广与红色文化传承有机融合。
01 语言桥梁,连接历史与现实
八月阳光洒在庄严肃穆的刘少奇同志故居景区,推普小分队队员身着统一队服,手持精心设计的宣传手册,精神抖擞地开始了第一天的活动。
“爷爷奶奶好,我们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推普志愿者,这是我们制作的推普手册和折页,里面介绍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还有刘少奇同志的生平事迹,您看看吗?”队长曾琳热情地向一位老奶奶介绍道。老奶奶接过手册,仔细翻阅后连连称赞:“你们这些大学生真不错,既关心我们的老传统,又教大家说好普通话。”
▲图为“语泽沩水”推普小分队成员向游客发放宣传册并讲解
在刘少奇同志铜像广场,队员们还遇到了几位正在进行伟人缅怀仪式的青少年。仪式结束后,推普小队主动上前,向他们发放推普宣传册,简要介绍了推广普通话的意义。青少年们听得认真,不时点头回应。
02 意外邂逅,文化交流跨越山河
活动进行到刘少奇同志故居参观时,小队偶遇了一位来自贵州的文化工作者。这位前辈长期从事贵州文化研究和推广工作,对队员们的推普活动表现出极大兴趣。前辈不仅分享了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渊源,还特别讲述了王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传播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语言的力量让深奥的哲学思想更加贴近大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普通话的推广能够让区域文化走向全国,让更多人理解和认同。”他如是说。临别时,小队向这位文化前辈赠送了自行设计的推普宣传册《话说方言》。活动结束后,队员们收到了这位前辈通过微信发来的肯定信息:“《话说方言》,做得很好”。这句简单的鼓励,让所有队员倍感温暖和振奋。
▲图为“语泽沩水”推普小分队与贵州文化专家交流并赠送宣传册
03 多元互动,推普形式生动有趣
第二天清晨,推普小队继续走进景区,通过发放宣传册、方言互动游戏、合影打卡等多种形式,将推普行动融入景区服务中。在休息区,队员们特别关注到多个以家庭为单位的游客。他们主动走近带孩子的家长和随行老人,俯身微笑,耐心介绍推普内容。一位爷爷仔细阅读宣传册后笑着说:“我孙子在学校都说普通话,一回家就讲我们宁乡土话。你们推广这个好哇,普通话要学,家乡话也不能忘!”
04 乡音无改,推普不是取代而是丰富
活动中,一位来自长沙县的餐饮店老板主动与队员交谈。她坦言,在平日经营中常因方言用词造成与顾客沟通不畅,推普手册中的实用表达令她如获至宝。她主动提议录制短视频,高举手册、响亮喊出推普口号:“塑沩水红色魂,传推普新力量!”她铿锵有力的声音迅速吸引现场游客纷纷驻足观望。
▲图为“语泽沩水”推普小队与热情大姐合影
更令人感动的是,两位本地小姑娘在队员们的鼓励下,通过方言词汇卡片游戏,从最初的紧张小声到后来自信应答,在队员的掌声中逐渐展露笑容。小小的方言卡片,成为孩子们跨越心理障碍、勇敢表达的桥梁。
05 心声回响,语言相通心更近
这一日的收获远不止于发放了多少手册、讲解了多少知识。当湖南乡音与贵州官话在刘少奇故居前交汇,当青少年的朗朗书声惊飞檐角的麻雀,当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因同一个标准发音而会心一笑。这些瞬间让年轻的推普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字正腔圆的音节,都在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命力。推广普通话,不是为了消弭乡音的多样性,而是为了让每一种声音都能找到回响,让每一个故事都能跨越山河,抵达更远的远方。
▲图为“语泽沩水”推普小分队成员合影
车轮碾过晚霞铺就的归途,而推普的路仍在脚下延伸。“语泽沩水”推普小队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入乡镇、景区等人流密集场所,以更丰富的形式推进普通话普及工作。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普通话与方言之间自如切换,既不忘乡音的温度,也让声音传得更远、更清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