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吴一姗 李佳霓)盛夏的贵州省铜仁市德旺土家族苗族乡,千亩茶园层叠如浪。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年轻人躬身于茶垄间,锄草、松土、学护茶苗,汗水浸透的衣背与翠绿茶芽相映成趣。近日,来自大连民族大学的“一路向黔”实践团深入德旺土家族苗族乡,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用青春汗水浇灌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芽”。
从书本到土地:一锄一犁悟真知
“茶树间距要保持1.5米,除草要‘除早除小除了’!”清晨6点,茶农黎师傅参杂着方言的讲解穿透薄雾。队员们虽听不懂方言,却从他示范的动作里读懂了“三分种,七分管”的种茶智慧。
“原来松土不能深过10厘米,浅耕才能保墒!”队员池佳恒蹲在垄边,小心翼翼为茶树培土。他的备忘录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茶农口述的要点:“施肥要环沟深施”“夏季修剪留叶采”……“这些知识课本里没有,只有泥土能教给我们。”队员感慨道。
汗水滴落处:民族同心育茶香
正午的田间劳作,让成员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所谓振兴,从来不是纸上的蓝图,而是脚下的泥土、手中的老茧,是世代农人对土地的执着坚守,也是外来力量与本土智慧的相互滋养。茶农阿姨手把手的教导里,藏着的是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掌心磨出的水泡,让“粒粒皆辛苦”不仅是诗句,更是日复一日的真实付出。乡村的发展,终究要扎根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的需求需要被看见,他们的经验值得被尊重,他们的辛劳应当被善待。
青春力量介入乡村振兴,不该是居高临下的“帮扶”,而应是带着敬畏的学习与同行。唯有真正弯腰劳作过,才能明白振兴的根基在于尊重每一份耕耘,联结每一颗真心,让外来的助力与本土的生命力同频共振,方能让乡村在传承中焕发持久的生机。
红马甲亮茶山:青春答卷写担当
实践团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为德旺乡设计“茶旅融合”推广方案。白天,队员们拍摄宣传视频,记录茶乡之美;夜晚,围坐在院坝里整理三下乡日志,将茶农经验转化为图文并茂的“乡土教材”。
乡村的价值藏在茶农的口述经验里,藏在未被发掘的自然与文化肌理中,而实践团的角色,就是做那个倾听者、转化者与连接者——既要用专业能力为乡村赋能,更要懂得从土地与乡亲们身上汲取养分。唯有让知识与乡土智慧相互滋养,让外界视角与内生动力同频共振,才能让乡村振兴的蓝图落地生根,结出真正属于这片土地的果实。
嫩芽里的希望
离别前夕,队员们冒雨上山看望茶园。不禁感慨道:“这片叶子从枝头到茶杯,要走365天。乡村振兴,原来就是守护好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茶垄尽头,新栽的茶苗在雨里舒展,像在诉说生长的力量。乡村这本厚重的教科书,写满了“扎根”的哲学——青春力量的注入,不是短暂的驻足,而是与土地达成默契,在时光里共同完成一场关于生长的约定。德旺乡的茶香里,正飘着这样的答案:振兴的密码,藏在对每一个日常的珍视里,藏在人与土地相互成就的温柔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佳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