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传统文化与法治建设融合的创新实践,2025年7月上旬,淮北师范大学法学院“皖”起手来,拾“遗”明法——法治调研服务队奔赴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与阜阳市临泉县临泉镇,聚焦“非遗焕新赋能法治,青春聚力振兴乡村”主题,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入基层,实地考察凤阳花鼓戏、葫芦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法治宣传与乡村治理中的创新应用与独特价值。
非遗探新路,法治润乡土。在小岗村,调研队先后走访了花鼓戏传承基地、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等地,深入调研当地“四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基层治理模式如何与非遗文化共育共生。在小岗村,队员们采访了凤阳花鼓非遗传承人李明松女生和凤阳民歌非遗传承人穆星女士,共探现阶段法治与非遗的结合道路。在临泉镇,省级非遗项目葫芦烙画传承人韩玉梅向队员们展示了精心创作的“法治葫芦”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巧妙地将民法典条文以艺术形式镌刻于葫芦之上,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当地镇长高度评价,称其为临泉法治宣传的“流动名片”。
图为传承人表演花鼓
座谈促共识,村治展新篇。在专题座谈会上,调研队成员专注聆听、认真记录,积极与村党委副书记展开深入交流。副书记系统介绍了小岗村作为“改革第一村”,如何立足国家级非遗项目凤阳花鼓戏的深厚底蕴,将法治元素有机融入非遗传承与创新实践,探索出“非遗+法治”赋能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特色路径。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他分享了该模式在提升村民法治素养、优化乡村治理效能方面的显著成果,为调研队提供了宝贵的基层治理智慧。
图为队员与小岗村书记见面座谈
青年献良策,共绘治理图。调研队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基层干部、非遗传承人和村民的意见建议。基于调研发现,队员们提出了设立“非遗法治驿站”、将“法治花鼓”纳入地方特色课程体系、打造“小岗法治非遗馆”等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方案,获得了小岗村“两委”及临泉镇干部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回应。团队还特别制作并播放了纪录片《法治葫芦的世界之旅》,生动讲述非遗如何成为跨文化传播法治理念的桥梁。在走访中,针对非遗传承人普遍关心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队员们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著作权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普法答疑,切实提升了传承人的法治意识和维权能力。
图为队员参观临泉博物馆
法润非遗路,青春聚力行。此次实践活动成果丰硕。调研队不仅总结提炼出可推广的“非遗普法六步法”,更积极推动成果落地:计划在小岗村设立“法治花鼓创作基地”,在临泉镇深化打造“葫芦烙画法治工坊”,旨在让非遗文化真正成为乡村有效治理的“润滑剂”和法治建设的“助推器”。淮北师范大学法学院的青年学子们,以法治为墨,非遗为笔,青春为纸,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奋力书写着赋能传统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澎湃的青春智慧与力量。
(图:殷文迪 丁琴/文:潘紫明 吴欣怡 郑佩宁/来源:淮北师范大学法学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秋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