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推普路,共绘振兴图

发布时间:2025-07-28 21: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闻慧   阅读 7.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薛晓雨 胡靖雨 黄斯琦 赵歆艺 吴艳玲)2025年7月22日,山东科技大学“情暖桑梓,一路童行”志愿服务队深入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新化苗族彝族满族乡山川云海间开展为期四周的普通话推广教学工作,推普赋能乡村振兴。这不仅是语言桥梁的铺设,更是青年学子奔赴乡村振兴一线,用声音融化隔阂、以知识灌溉希望的真切行动。

语博助力,巧用多媒体数字资源

在民族语言如花绽放的沃土上,普通话的普及却步履维艰。面对此情此景,志愿者们深知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开启外界宝藏的金钥匙。为此团队借助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APP,推行“推普+”教学模式,巧妙运用数字资源实现普通话的高效推广,并且以“推普课堂”为阵地,将普通话学习与甲骨文字型相融合——让生动直观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汉字在普通话的韵律中描绘于脑海,让汉字“活”起来,课堂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奔赴的乐园。

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低语,到后来争先恐后举起小手用普通话描绘家乡山水,讲述民族故事。一位满族小姑娘起初只在角落静静观望,经过志愿者的耐心引导与鼓励,最终勇敢地走到讲台前,用尚显生涩却异常清晰的普通话,为大家深情朗读了一首关于家乡小河的诗歌,赢得了满堂掌声——语言,正是这样悄然搭起了心与心之间最坚韧的桥。

▲图为孩子们积极参与甲骨文课堂。胡靖雨供图

古韵润心,朗朗上口的古诗课堂

在普通话推广的课堂上,志愿者们精心引入了古诗教学,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领略语言韵律与文化之美的窗口。面对苗族、彝族、满族的孩子们,志愿者通过清晰标准的普通话诵读,将诗中“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的意境娓娓道来。他们引导孩子们感受诗句的节奏与韵律,体会“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生动画面。孩子们在反复的跟读和吟诵中,不仅练习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发音,更在诗意的浸润下,尝试用普通话描绘自己眼中家乡的山水夜色。这堂古诗课,让普通话的学习超越了单纯的语音训练,化为一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用共同语言自信表达心中所爱的旅程。

▲图为志愿者开设的《春山夜月》课堂。赵歆艺供图 

青春为笔,共绘就乡村振兴蓝图

在新化乡民族小学的课堂上,面对苗族、彝族、满族孩子们初学普通话时的羞涩与紧张,志愿者们拿出神奇的“武器”——画纸与画笔。“请大家画出心中最美的家乡,再用普通话告诉老师你画了什么,好吗?”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抽象的“家乡”概念,在孩子们笔下变得具象而亲切:蜿蜒清澈的山涧溪流、层叠翠绿的梯田、点缀山间的特色吊脚楼、奶奶身上绚丽的民族刺绣纹样……画笔先行,悄然卸下了表达的胆怯。

这场名为美术课堂的教学,正是青年响应“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号召的青春注脚。跨越山河,俯身乡土,队员们深刻体悟到,在广袤乡村,推广普通话绝非仅止于语言本身——它是消除隔阂的基石,是知识涌流的河床,是思维跃升的阶梯,更是乡村走向外部世界、拥抱无限机遇的通行证。当新化乡的孩子能用普通话自信描绘家乡的美景,希望的种子便已在语言的沃土中悄然萌发。

▲图为孩子们认真聆听志愿者彩绘讲解。黄斯琦供图

山海迢迢,难阻青春脚步;乡音各异,终将汇聚成时代强音。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伟大事业。无数如山东科技大学“情暖桑梓”服务队般的青春身影,正以“推普”为犁铧,深耕于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每一次字正腔圆的练习,每一段自信流畅的表达,都在为乡村的孩子打开一扇眺望世界的窗,为他们脚下这片热土的未来夯筑起沟通八方、连接未来的语言通途——当青春之声在田野间回响,希望的种子便已乘着语言的翅膀,飞向了辽阔的明天。

▲图为“学好普通话,利国利民利大家”横幅合照。赵歆艺供图

从山东青岛到贵州毕节,这场跨越2030公里的山海旅程,将山科学子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炽热使命融入青春血脉,在田野村落间播撒下沟通的种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闻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3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