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康乐共享——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守护银龄”实践队赴大理市样板社区实地走访记录

发布时间:2025-07-28 20: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韦睆钰 梁朝辉 覃思元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一碗汤的距离”。不离社区、不离家、不离子女,是社区养老最吸引老人的地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如何让老年人在社区中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成为了一个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带着思考,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银龄守护”医养结合调研实践队在褚晓锐老师的带领下,“身”入大理市绿玉社区和玉洱社区进行调研,用心聆听,力求探寻让社区医养服务真正嵌入社区生活肌理的宝贵经验。

▲实践队在绿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走访绿玉:融合社区医养

为切实了解当地老人的养老状况,7月7日下午,实践队前往绿玉社区进行调研。队员们第一站来到了绿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就社区配套医疗资源情况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并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在辖区范围内进行实地走访。

绿玉社区靠近大理古城,人口流动性较大。据社区医院医生介绍,他们会为辖区内的常住老人建立个体化健康档案,主要采取电话或入户随访的方式更新每个季度的老年人健康状况,但难以获得全部老年人的信息。目前辖区内的老年人慢性病病种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主,日常生活中,社区医院主要承担简单的血压、血糖监测和康复理疗等基础医疗工作,慢性病相关药物的购买还需对接到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

▲实践队员在绿玉社区沿街走访

社区访谈结束后,实践队队员两两成组“身”入社区,分头行动,在辖区街道和居民区走访老年人群体。面对白族老人,队员们在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志愿者的帮助下,努力克服语言沟通障碍。随后,又深入绿玉社区北门老年人活动中心进行了大量访谈。在活动中心负责人的指引下又前往南门本主庙,当天正值庙内为筹备本主节开办宴席,队员们在交谈中深入了解老人在社区内参与的医疗服务活动的情况。

▲实践队员到街道商铺内走访老人

队员们有的在居民区进行入户调查,有的前往繁华街区走访当地商户,有的队员在农贸市场搜寻目标群体,围绕当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就医情况以及社区医疗资源等关键问题认真收集数据,虽然过程不是一帆风顺,但随着一次次调研的顺利开展,收获的不仅仅是大量的问卷,更是倍增的信心。

调研玉洱:创新日间照料

7月9日上午,实践队再次踏上调研之旅,走进玉洱社区。在玉洱社区居委会,参观他们独具特色的“微型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这是玉洱社区为老年人打造的集膳食供应、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老年人服务中心。社区部分老人白天在日间照料中心做理疗、按摩、打牌、吃饭,晚上就回到自己家中。负责访谈老年群众的同学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社区老人普遍对这个日间照料中心表示满意和喜欢,相比于养老院,他们更倾向于这种既有完善的医疗照护,又能跟儿女住一起的养老模式。

▲实践队员在玉洱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采访老人们的生活日常

为进一步了解“微型养老院”的运营模式,队员们还访谈了居委会工作人员。据其介绍,该微型养老院属于公办民营模式,政府支持,有专门的负责人进行日常活动运营,为社区养老提供系统性保障。玉洱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落地是大理市政府对“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一次大胆尝试,旨在让老年人病有所医、食有所供、心有所归,真正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果,成立四年已经成为国家级先进示范基地,这再次证明了“医养结合”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实践队员在玉洱公园与晨练阿姨们的合影

通过在绿玉社区和玉洱社区的深入调研,实践队全面直观地了解了大理市“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现状与成效。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医生以及老年群体的积极参与,为本次调研提供了丰富且真实的一手资料。从绿玉社区的健康档案管理与基础医疗服务,到玉洱社区独具特色的日间照料中心,大家看到了大理市在社区养老与医疗服务融合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创新。这些举措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切实的健康保障,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家养老的压力,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成为更多老年人的幸福现实。

撰稿:梁朝晖 韦睆钰 覃思元

供图:实践队全体队员

审核:褚晓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韦睆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