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引导下,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普韵蒙新”志愿服务团队前往内蒙古自治区珠日河牧场、花吐古拉镇、巴彦塔拉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三台镇喇嘛昭村,开展为时两周的普通话推广活动。
团队从实际出发,立足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总结实践地中优秀模范地区经验和各地发展状况,层层深入,旨在打造“三嵌一共”推普兴新润蒙计划,助力内蒙古、新疆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深入开展。
图1 “普韵蒙新”志愿服务团队合照。吴梦晗 供图
“普话校园,文润心田”
团队鼓励青年群体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与乡村普通话教育事业。团队于珠日河牧场和巴彦塔拉镇开展普通话宣讲和教学活动,通过趣味游戏,引导学生们掌握普通话发音和表达技巧。在珠日河镇牧场中心学校,团队举办普通话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用普通话演绎《雷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普通话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图2 团队在学校内开展普通话教学活动。吴梦晗 供图
“普话传情,共护夕阳”
随着诈骗手段发展,老年群体因信息获取渠道有限、防范意识薄弱,成为了不法分子的重点目标。为此,团队成员走进花吐古拉镇,举办诈骗知识普及活动,通过知识科普、情境模拟、知识问答等活动,积极宣传反诈知识,提高老年人的防骗意识,为老人送去关怀与温暖,守护财产安全。
图3 团队在社区内开展老年反诈活动。吴梦晗 供图
“推普下乡,草原共话”
内蒙古左翼中旗是内蒙古地区著名的农牧产品生产基地。实践前期,团队前往珠日河牧场开展普通话职业培训,团队成员走进生产基地,针对当地风干牛肉、牛奶鲜酪、奶皮子等特色产品,编写宣传语,开展普通话教学、行业语教学和营销模拟等活动,提升村民营销能力,打破语言障碍,助力草原特产走出草原,走向全国。
图4 珠日和牧场“普通话+职业技能培训”宣传内容。吴梦晗 供图
在巴彦塔拉镇,团队成员结合上一阶段实践经验,实地观察桑叶茶生产加工过程,了解桑叶茶产品功效和产品特色,为桑叶茶编写宣传语。助力巴彦塔拉镇实现带动式产业发展,形成乡村产业新景观,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
图5 团队成员体验桑叶茶种植。吴梦晗 供图
“草原话普,共寻史迹”
科尔沁左翼中旗地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对认识全蒙文化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团队将实践活动和汉蒙文化融合,挖掘蒙古族独特文化元素,展现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间相辅相成的作用。
成员前往孝庄园、哈民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址,借鉴珠日和牧场地区的汉蒙交流经验,对游客和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并对所收集的采访资料进行挑选、提炼和整理,汇编为口述史资料,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和价值,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
图6 孝庄园工作人员讲解孝庄文化。吴梦晗 供图
在巴彦塔拉镇,团队扩大口述史采集范围,针对当地村民进行口述史访谈。团队成员与当地非遗传人学习民间非遗艺术——马头琴。团队成员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演奏技巧,还通过口述形式了解了马头琴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贡献力量。
图7 团队成员身穿蒙古传统服饰体验马头琴。吴梦晗 供图
“园览史韵,普话新篇”
7月10日,志愿服务队前往新疆首座侏罗纪公园和吉木萨尔地质公园,浸式感受吉木萨尔县丰富的地质遗迹和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其以“天文地质”为主题的独特魅力,沉深刻体会当地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为后续在喇嘛昭村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融入深厚的地方文化背景,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
图8 团队成员合影。吴梦晗 供图
“绣出非遗,普传匠心”
7月12日,队员们走进当地一哈萨克族绣花店,近距离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刺绣。传统的毡绣和布绣如今巧妙地结合了现代机绣工艺,为非遗技艺的产业化发展铺平了道路,更“绣”出了一条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图9 团队成员体验新疆特色刺绣。吴梦晗 供图
“书海泛舟,普润童心”
7月13日,服务队在喇嘛昭村委会组织“书海泛舟,快乐共享”读书分享会。在巴哈尔丁的主持下,村里的孩子们与队员们热情分享了各自阅读的经典书籍及心得体会。队员宋振玉为孩子们简要讲解了戏剧中的独幕剧知识,通过反复的练习与指导,队员们帮助孩子们巩固和矫正了普通话发音,提升了他们运用国家通用语言的准确性和熟练度。在《少年中国说》铿锵的朗诵声中,孩子们深化了对中华经典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意识。
图10 团队成员在社区举办读书分享会。吴梦晗 供图
“街访普情,琴韵同心”
7月14日,服务队展开了深入的实地调研与文化体验。村民居玛汗·哈里反映,普通话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作用日益凸显,是与外界顺畅交流、表达需求的必备工具。下午,团队转场至风景秀丽的三台沟景区,共同欣赏了哈萨克民间冬不拉乐队的精彩演出,借助冬不拉表演,向广大哈萨克族同胞宣传推广普通话,同时向外界展示哈萨克族独特的文化魅力,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而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图11 团队成员走访村民,体验冬不拉表演。吴梦晗 供图
“村会普宣,安农兴乡”
7月15日上午,服务队与喇嘛昭村委会干部紧密合作,针对信息时代诈骗问题,进行了防诈骗知识普及,使村民们更直观地认识到诈骗的危害与常见手法,有效提升了大家的防骗意识和保护财产安全的能力。宣讲过程中,村民们积极提问,队员们耐心解答并提供了丰富的生产案例,有效激发了大家学习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性,为喇嘛昭村的产业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12 团队成员在社区为老人举办反诈宣讲会。吴梦晗 供图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深远使命。乡村振兴植根于每一寸乡村,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展现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普韵蒙新”志愿服务团队从提升语言能力水平的这一落脚点出发,撬动乡村经济发展杠杆,鼓励青年群体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与乡村普通话教育事业,提高文化软实力,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通讯员: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梦晗)
图13 东北师范大学“普韵蒙新”志愿服务团队合照。吴梦晗 供图
图14 东北师范大学“普韵蒙新”志愿服务团队合照。吴梦晗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