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年志愿者的脚步踏上偏远山区的土地,他们带去的不仅是知识的火种,更是一个民族对未来的庄严承诺。支教事业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高度与家国情怀,也折射出青年成长与国家发展的深刻互动。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青年支教志愿者以教育公平为支点,撬动着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他们用粉笔书写青春,用奉献诠释担当,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更为国家青年事业注入了蓬勃向上的时代力量。
图为队员王童与孩子们在玩游戏
美术教育在支教活动中具有独特价值,它不仅能够激发乡村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更通过艺术表达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开拓视野。在甘洛普昌中学国防教育基地支教第三天,一场“夸张的画像”美术课正悄然开启孩子们的艺术之门。铺开雪白画纸,调好缤纷水粉,“今天我们不只是画普通的肖像,”队员冷蔼媛微笑着举起画笔,“而是要探索一种让画面会说话的魔法——夸张的艺术手法!”队员张艺凡随即在黑板上示范:忽而勾勒出头发长得能跳绳的人物,忽而描绘眼睛大如铜铃的脸庞,生动的范例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叹。
创作环节中,志愿者们穿梭于课桌间,时而俯身指点技法,时而鼓励大胆创新。二十分钟后,孩子们自信地展示作品:有用螺旋线条表现自然卷发的同桌,有用五角星大小眼镜突出老师特征的肖像,更有将志愿者标志性笑容画得照亮整张画纸的创意之作。教室里此起彼伏的“这是我画的你!”的欢叫声,与空气中弥漫的水彩清香,共同构成了这堂艺术课最美的风景。
图为队员张艺凡在指导小虎画画
图为小龙展示课堂画像
画笔刚歇,教室里的气氛又随着一阵轻快音乐再次活跃起来。由队员廖俊杭和张馨月共同执教的“小星星之旅”音乐课以“听歌识曲”游戏拉开序幕,熟悉的旋律响起,孩子们迅速分组进行PK抢答,课堂气氛热烈活跃。紧接着展开“接歌PK”环节,不同小组的孩子们踊跃接唱歌曲片段,歌声此起彼伏,充满了欢声笑语。在充分调动孩子们兴趣后,两位队员适时引入基础乐理知识,清晰讲解了音符的类型及其时值关系。课程后半段重点聚焦于团队特意改编的歌曲《山丘》,队员们耐心地逐句教唱“越过山丘,才懂得歧路难走;声声问候,微光拉起了小手……”的旋律,孩子们专注学习,清脆的童声在教室中回荡。
本节课旨在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孩子们的音乐兴趣和参与热情,在互动中初步认识音符等基础乐理知识,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同时,通过学唱改编版《山丘》,让孩子们体验歌唱乐趣,感受音乐传递的积极力量与真挚祝福。
图为队员张馨月与廖俊杭在教音乐课
生物课在支教中不仅能传递科学知识,还能唤醒乡村孩子对自然的敬畏与好奇。通过以人体为参照的类比教学,帮助孩子直观掌握哺乳动物特征,提升观察比较能力,培养科学素养。“了不起的达尔文”生物课程以一系列激发好奇心的问题开场,如“为什么猫的眼睛一般都会发光”、“人走路为什么不顺拐”、“为什么有叶绿素,但没有叶紫素、叶红素”。在引导孩子们思考后,志愿队员胡富聪和郭学灵逐一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最终引导大家认识到一个共同的生物学原理:丛林法则“适者生存”。随后,课程聚焦于哺乳动物知识讲解。队员们创新地以人体结构作为参照物,通过对比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清晰地理解鸡、马、鲸鱼等不同哺乳动物的身体构造与功能,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认知。
图为队员郭学灵在上生物课
从探索生命奥秘的生物课堂走出,孩子们又踏入了历史的时光长廊。历史教育能帮助乡村学子树立文化自信,在古今对话中理解脚下土地的故事。“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由队员冯博、何春秀共同讲学。在"知史爱党,童心向国"的主题引领下,志愿者们通过生动讲解和互动教学,帮助乡村学子在历史长河中汲取文化自信,在古今对话中培育家国情怀。课堂上,志愿者冯博、何春秀以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孩子们深入浅出地讲解国旗、党旗的象征意义。每一个历史故事都饱含深情,每一句讲解都传递着红色精神。当听到唐太宗纳谏如流开创贞观之治、汉武帝开疆拓土巩固大一统王朝等历史典故时,教室里惊叹声此起彼伏。互动环节中,有孩子指着地图兴奋地说:"我记住了四川有彝族、云南有白族,新疆有哈萨克族";还有孩子举着亲手装贴的国旗,认真地描述:"四颗小星围绕着一颗大星,代表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
图为队员冯博在上历史课
课后观察显示,教学成效显著。不少孩子主动围绕在志愿者身边,展示自己绘制的夸张画像,还有孩子哼唱着改编版《山丘》的旋律,表示要学习更多歌曲。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分享的转变,既体现了课程设计的吸引力,更展现了师生间日渐深厚的感情纽带。
夜幕降临,每日总结会议上,支教团队针对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入研讨。成员们一致认为,要把握住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将这份互动热情融入后续课程设计,既为明日教学积攒了“多让孩子动手、多听孩子表达”的经验,也让支教内容在一次次总结中更贴合当地孩子的认知需求。
这支年轻的支教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他们用创新的教学形式让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用真诚的互动让红色文化浸润童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这群身着"志愿红"的青年正以教育为笔,书写着最动人的青春诗篇,让知识的种子在欢声笑语中生根发芽,让教育帮扶的薪火代代相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馨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