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丈法,深调润乡 | 惠州学院“聚木成薪队”龙山镇法治实践行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8 18: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聚木成薪队 | 邹健   阅读 5.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曹柳)这个盛夏,惠州学院“聚木成薪队”的青春身影,带着法治的星火,深入清远市龙山镇的乡间阡陌。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的号召,他们以“法治宣传+N”为主题,开展了一场为期两周的“三下乡”深度实践。在指导老师陈刚的带领下,这支年轻的队伍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力量?又如何在乡土中国探寻法治的根系?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探究竟。

指导老师陈刚带领“聚木成薪队”队员进行实地考察


扎根乡土,三维模式点燃法治星火

7月14日至27日,“聚木成薪队”在陈刚老师的带领下,扎根龙山镇,确立了清晰的目标:普及法律知识、助力基层治理、锤炼青年本领。为了实现这三维目标,他们创新采用了“调研 + 宣传 + 服务”的实践模式。

精准调研: 队员们紧扣基层法治服务的痛点难点,深入卫生站、上岳村党群服务中心、鹤田村党群服务中心等一线阵地。在陈刚老师实地考察的指导下,他们与医护人员、村干部、驻村干警等面对面,倾听他们在普法宣传、纠纷调解、公共服务落实中的真实现状与挑战。队员们提前查阅资料、精心设计问卷,只为获取最真实的一手资料。

调研人员提前搜查资料准备问卷

目标导向: 这不仅是为了给龙山镇法治建设提供“青年方案”,更是队员们深化国情认知、淬炼实践能力的宝贵课堂。


倾听回响,法治微光映照民生百态

实践的核心在于倾听与发现。团队在三个不同场景的走访,收获了深刻的启示:

卫生站:普法需“扎根”生活场景。

在龙山镇卫生站,一场关于“基层医疗与法律衔接”的座谈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医护人员坦言,农村常见的医患纠纷,往往源于村民对医疗流程和相关权益保障法规的不了解。“大病得去镇里看”,医疗资源配置的现实困境也清晰呈现。

调研人员与卫生站的工作人员进行密切交流

队员们与医护人员展开了密切交流这些反馈如醍醐灌顶:有效的普法,必须深深扎根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之中。

上岳村:古韵新章,“融法”焕生机。

踏入古韵悠长的上岳村,队员们眼前一亮。这里不仅是“一村一警”政策的生动样本——驻村干警与村干部紧密联动,通过巡逻走访守护一方平安,更巧妙地将法治元素融入古村落保护与文旅开发:壁画、宣传栏化身普法阵地,法律知识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村民和游客的心田。队员们认真记录下这份独特的“古村法治经”并迅速用镜头捕捉这些创新实践,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让更多人看到法治在古村焕发的活力。

调研队员正在对上岳古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鹤田村:情法交融,调解见真章。

在鹤田村党群服务中心,队员们聚焦“矛盾调解中的法理与情理”。一位工作人员的经验之谈令人深思:“村民纠纷常夹杂人情世故,光念法条行不通。得先用心倾听,再用身边案例讲明法理,才能真正让人信服。” 这番肺腑之言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队员们对基层法治的理解——法律的温度,在于在“法理”的框架内找到“情理”的共鸣点。这是书本之外,最珍贵的基层智慧。

调研人员对鹤田村党群服务中心人员进行交谈

躬身实践,终有回响。队员们的汗水凝结成沉甸甸的成果:

倾听民声: 收集来自基层工作者和群众的法治调查问卷100张,宝贵反馈30余条。

提炼经验: 梳理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基层法治服务典型案例5个。

形成方案: 初步完成《龙山镇基层法治服务现状调研报告》,为当地法治建设提供切实参考。

团队收集的部分调查问卷

但这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队员们正摩拳擦掌,准备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更贴近村民的实践活动:模拟法庭让抽象法条“活”起来,防诈课堂筑牢村民财产的安全防线… 他们要让法治宣传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薪火永续,青春之歌响彻振兴路

“聚木成薪队”在龙山镇的实践,是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生动写照。在龙山镇文化广场,队员们与陈刚老师合影留念。

“聚木成薪队”队员与指导老师陈刚聚龙山镇文化广场

“聚木成薪,聚沙成塔”。这段旅程,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基层治理的复杂与智慧,感受到法治乡村建设的任重道远。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青春的热血与智慧,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强大法治原动力。那束由无数青年汇聚而成的法治“微光”,必将在更广阔的乡村大地上愈发明亮,照亮乡村治理的新征程,也照亮青年学子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成长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