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学子三下乡|长安大学赴陕西西安“邻里栖境·共治共享”暑期社会实践圆满完成

发布时间:2025-07-28 18: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子墨、白文睿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城市更新工作部署,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邻里栖境·共治共享团队积极响应学校团委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于20254月至7月间,在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办事处支持下,依托邻里栖境数智平台,联动西三路社区居民开展系列共建共治共享活动,成功推动工行西二路家属院小微空间微更新,用专业实践书写青春服务民生的担当。

数智入户 精准把脉居民需求

“三下乡”实践前期,团队以“精准对接需求”为出发点,于5、6月份扎根西三路工商家属院开展深度调研。师生们穿梭于社区院落,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踏勘等方式,系统梳理场地现状;依托“邻里栖境”数智平台,对居民花园改造偏好进行数据分析,并多次召开研讨会,与居民代表、社区工作者面对面交流。

现场调研(通讯员李若南供图)

数字化信息收集(通讯员白文睿供图)

多元参与 共绘社区美好图景

7月9日至10日, “邻里栖境”团队在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党支部的支持下,在郭婷、吴焱两位老师的指导下,“邻里栖境”系列活动在西三路社区如火如荼展开。

活动海报(通讯员孙子墨供图)

活动材料(通讯员苏泰戈供图)

堆肥科普 厚植绿色理念​

“邻里栖境之堆肥科普”活动中,白文睿向居民普及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知识;孙子墨、李若南演示堆肥操作,居民认真学习,活动后纷纷表示获益匪浅。此举既为社区花坛供肥,也让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社区,助力美好社区营造。

邻里栖境之堆肥科普活动(通讯员李若南供图)

青少议事 争做小小“设计师”

“我希望花园里有蝴蝶!”“我想种向日葵,向日葵最好看了!”7月10日的青少年议事会上,孩子们踊跃表达对花坛的构想。团队特意准备画笔和图纸,让孩子们画出理想中的花坛。随后,李旻宇、陈欢向孩子们讲解昆虫屋制作原理与步骤,鼓励动手参与。在师生指导下,孩子们分组协作完成制作,将创意融入花坛建设,为社区微更新注入新一代活力。

理想花园绘制活动(通讯员白文睿供图)

昆虫屋制作活动(通讯员白文睿供图)

共治种植 携手种下“幸福花”

种植现场实施阶段,“邻里栖境” 团队师生与社区工作者、居民志愿者分工明确。团队依前期规划方案,将参与人员划分为土壤填埋组、苗木种植组等同步作业,最后一株花苗栽种到位后,众人一同察看成型的花园景观,脸上满是满意。经三个月协作,这片闲置空间按规划完成改造,各方共同见证项目落地成果。

前期准备工作(通讯员李若南供图)

种植与改造(通讯员李若南供图)

成效显著,小空间获大幸福

改造后的社区小微空间,花卉盛放,昆虫屋就位,成了居民散步聊天的新去处。社区群里“感谢长安大学师生”“小花坛漂亮极了”“活动美化环境又助孩子爱自然、共建家园,很有意义”等留言不断,满是认可与温暖。郭婷老师说:“居民笑容让付出值得,社区更新不仅是空间改造,更是人心凝聚。”活动美化家园、凝聚人心,居民留言道出其价值。

改造后照片(通讯员李若南供图)

社区居民评价(通讯员苏泰戈供图)

步履不停,让共建持续生长

此次实践为高校专业服务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探索。“邻里栖境”团队以数智平台为支撑,建立花园长效维护机制,制定植物养护指导、生态知识普及等后续方案,推动“共治·共建·共享”理念落地生根。从需求调研到方案落地,从图纸设计到实景呈现,团队用专业能力激活老旧社区内生动力,也让学生深刻领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意义。

作为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生动实践,“邻里栖境”团队用行动诠释了“青春向基层,实践建新功”的内涵。后续团队将持续优化模式,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以专业服务助力社区品质提升,为宜居社区建设贡献长大学子的青春力量。

改造完成后团队合影(通讯员苏泰戈供图)

撰文 | 孙子墨 白文睿

图片 | 白文睿 苏泰戈 李若南

审核 | 郭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子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