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理工学院实践队赴武鸣区开展非遗传承与推普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8 11: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亮 李梓硕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郭亮 李梓硕)南宁理工学院“锦遇新世代”非遗创新实践队于7月3日深入南宁市武鸣区,开展了以“推广普通话,传承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先后走进当地中心小学开设推普课堂,探访纳福彩绣工坊探究壮锦技艺,并专访非遗传承人,在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承的交融中,书写了一段生动的实践篇章。

在武鸣区中心小学的推普课堂上,实践队员们精心设计了系列教学环节,将语言规范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课堂伊始,队员们通过拼音儿歌合唱、普通话绕口令挑战等趣味活动,迅速调动起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针对当地壮族学生居多的特点,实践队创新采用“双语对照”教学法,将壮语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与普通话发音、用法进行对比讲解,既帮助学生掌握普通话规范表达,又加深了对民族语言文化的理解。课堂尾声的“汉字拼贴创作”环节中,学生们用彩色卡纸拼出“团结”“传承”等词语,并用普通话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实践中提升了语言应用能力。此次推普课堂不仅为学生们搭建了规范使用普通话的平台,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图为成员在中心小学授课。郭亮 供图

实践队一行随后前往纳福彩绣工坊,开启壮锦服饰文化的探究之旅。步入工坊,五彩斑斓的壮锦织物与嗡嗡作响的织机构成了一幅鲜活的非遗图景。在工坊技艺人员的指引下,队员们系统了解了壮锦“纺纱、染色、挑花、织造”的完整工艺流程:从天然植物染料的萃取调配,到经线纬线的精准排列,再到凭借“数纱记纬”技法完成复杂纹样织造,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壮族先民的智慧。工坊内陈列的壮锦服饰尤为引人注目,传统的龙凤呈祥、绣球传情等纹样通过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在连衣裙、外套等服饰款式中绽放新彩。队员们仔细观察服饰的纹样布局与色彩搭配,记录下壮锦从传统织物到时尚单品的转化路径,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活化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纳福彩绣工坊。郭亮 供图

为深入挖掘壮锦技艺的传承脉络,实践队专程走访了壮锦非遗传承人陆阿姨。在古朴的织机旁,陆阿姨向队员们娓娓道来壮锦技艺的千年传承史。她指着织机上的纹样详解道:“每一幅壮锦都是一段故事,比如这‘稻穗纹’象征丰收,‘水波纹’代表吉祥,都是我们壮族人的精神寄托。”谈及传承历程,陆阿姨感慨万千,她回忆起年轻时背着织机走村串户学习技艺的经历,以及近年来通过“非遗进校园”“线上直播教学”等方式培养传承人的努力。她表示,壮锦的传承不仅要守住技艺根本,更要跟上时代步伐,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队员们认真记录着传承故事,不时就技艺细节与传承创新问题与陆阿姨深入交流,在问答之间深化了对非遗传承现状的认知。

图为团队队长采访非遗传承人。郭亮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推普课堂搭建语言桥梁,以工坊探访与传承人专访挖掘非遗内涵,不仅为武鸣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了青春力量,也让实践队员们在实地调研中深化了对“文化传承与语言推广”重要意义的理解,为后续非遗创新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梓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