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脸谱遇上数字技术:青工院实践队让非遗文化在乡村课堂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7-28 16: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田博祥 包莹春   阅读 4.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田博祥 包莹春)青岛工学院"数智青音"乡村振兴实践队在东营区史口镇开设的京剧脸谱非遗课上,一张张贴着AR识别码的脸谱画作在孩子们手中流转——扫描图案,屏幕上便跃出栩栩如生的京剧角色唱段,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碰撞,让乡村课堂绽放出别样光彩。

一堂课里的"文化解码"

"为什么关羽的脸是红色?包公却是黑色?"课堂上,实践队李老师抛出的问题引发孩子们热议。不同于传统说教式教学,这堂非遗课以"色彩密码"为切入点,用动画短片演示脸谱与人物性格的关联,通过"找朋友"游戏让孩子们匹配脸谱图案与经典角色,在互动中解锁"红脸忠勇、白脸奸佞"的文化密码。

在实操环节,孩子们接过特制的绘画套装——除了油彩、画笔,还有印着二维码的空白脸谱底纸。"先轻轻勾勒轮廓,再慢慢填色......"李老师手把手指导握笔姿势,孩子们屏息凝神,有的模仿经典样式,有的大胆加入自己喜欢的花纹。当10岁的王梓涵画出一张"带星星的红脸"时,李老师笑着肯定:"这是属于你的'小英雄脸谱'!"

 

数字技术让非遗"动起来"

课程的高潮出现在作品完成后。孩子们用手机扫描自己绘制的脸谱,屏幕上立刻跳出对应的京剧唱段动画:画着红脸的小朋友看到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片段,画白脸的则触发曹操"横槊赋诗"的场景。"原来我画的脸谱还能'唱戏'!"孩子们兴奋地互相扫码分享,课堂瞬间变成热闹的"小小戏台"。

"这是我们团队开发的简易AR系统,把经典剧目片段与脸谱特征绑定,让静态画作变成动态文化载体。"实践队队长介绍,团队还为每幅作品建立数字档案,生成专属电子相册,家长扫码就能查看孩子的创作过程与背后的文化知识,实现"课堂所学"向"家庭传播"的延伸。

这种"传统技艺+数字赋能"的模式,打破了乡村非遗教学的时空限制。李老师说:"很多孩子是第一次接触京剧,但通过看得见、摸得着、能互动的方式,他们很快就记住了脸谱里的文化故事。"

让文化种子在乡村扎根

据了解,这堂脸谱课是"数智青音"实践队"非遗数字化传承计划"的首站活动。后续,团队将陆续开设剪纸、泥塑等课程,结合3D建模、数字插画等技术,让更多非遗项目以可感、可触的形式走进乡村。同时,实践队还将联合当地学校,把孩子们的优秀作品汇编成电子版《乡村非遗创意集》,通过云端展厅向更多人展示乡村少年的文化创造力。

"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方式。"实践队指导老师表示,团队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乡村孩子不仅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更成为非遗创新的参与者,让文化自信在动手实践中自然生长。

 

从笔尖的色彩到屏幕的动画,这堂特殊的非遗课,正在为乡村文化振兴播撒下一颗颗充满活力的种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博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