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盛兰庭、刘雅欣、史航颖、杨巧丽、李雨蒙)“情牵留守,法润心田”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河南省武陟县小董乡小董中心小学,在开展普法互动教学之余,深切感受到这所乡村校园里浓厚的治学氛围与学子们的蓬勃朝气。
校园虽不阔大,却处处透着坚韧向上的生命力。墙壁与走廊间悬挂的名言警句,如点点星光照亮着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在走廊尽头的校长办公室,实践团见到了孙玉明校长——一位为让留守儿童在家门口“上好学”而殚精竭虑的教育者。
▲图为小董中心小学大门照片
临危受命,改写学校命运
2021年3月,武陟县教体局发出号召,希望有人能够接手并改造当时条件艰苦的小董小学。彼时的学校仅有一座教学楼,学生仅16名,其中不少是家庭条件困难或存在智力发育障碍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挑战,孙玉明校长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毅然接下了这份重任。孙校长回忆道:“在2021年的3月份,我接受到咱们武陟县教体局的号召和任命,让我亲手为小董小学规划这个一体化的模式。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我仍然保持一个为人师表和对党教育事业的忠心情怀,毅然决然地响应了教体局的号召,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上任后,孙校长第一时间争取到当地政府与村两委的支持,通过每周定期“碰头会”总结工作、部署任务,一步步推动学校硬件设施与办学条件的改善。短短一个学期,学校便迎来了惊人蜕变:学生人数从16名增至68名,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校容校貌焕然一新。“这个数字不仅说明了学校的发展,也代表了我们的不懈努力,更承载了我们的殷切期望。一个学期下来以后,我们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质量大大提高,这个总校区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让不少家长都眼前一亮,更信任我们这个学校、也更信任我们这群老师。”
以校为家,守护童心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是孙玉明校长关注的重中之重。他力推年轻教师住校陪伴制度,要求教师与与学生同吃同住、共同活动,“既要走进孩子的心里,也要走进家长的心里”,用家庭般的温暖让家长放心托付。这种陪伴不仅助力孩子们的学业进步,更在给予了他们急需的心理关怀。
孙校长说:“我时刻谨记教书育人的责任,并且从自身做起,每天早上7点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密切关注着留守儿童的到校情况,必须要等到全部学生都安全到校后我才能安心地工作。”他深知家庭环境对成长的影响,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与爷爷奶奶相处的时间更长,祖辈的言行举止等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性格。因此,孙校长常与祖辈沟通教育方法,推动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孩子们积极面对困难,家里长辈也用乐观态度生活,孩子才能在一致的引导中学会应对挫折。”
汇聚合力,点亮希望之光
为帮助贫困家庭生源,孙校长积极引入社会资源,组织多场爱心活动,既为孩子们送去物质帮扶,更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能够走进我们的学校、走进留守儿童的心中,了解他们的需要,这些是很关键的。”孙校长说,“虽然我很遗憾仍然有这么多留守儿童,但我会拼尽全力去守护他们。同时我也号召社会爱心人士和我的优秀毕业生们来帮助他们,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人大代表,我呼吁父母和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我建议家长在外出务工时保持与孩子的联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孙校长说,“尽可能地把你喝酒的时间、打麻将的时间、跳舞的时间都留给孩子,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让他们时刻能感受到家庭的呵护,这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孩子关于父母留存的最感恩的回忆。”
小董小学的变革之路,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位孙玉明校长的带领下,学校不仅改善了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学习环境。这所学校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教育的希望,也让我们相信,只要有爱心和坚持,任何困难都能被克服。在采访结束后,孙校长表示,虽然学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未来的路还很长。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乡村教育,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孙玉明校长
采访结束后,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孙玉明校长对学校未来的规划让我们看到了学校发展的美好蓝图。我们期待着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同时,我们也期待自己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雅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