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自然密码 守护生物多样 ——武昌理工学院“灯塔计划”心爱筑梦团队播撒“生态种子”

发布时间:2025-07-28 22: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阮靖皓   阅读 3.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26日消息(通讯员 阮靖皓 摄影 赵洁)为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生态教育内涵,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保护、恢复和促进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理念扎根乡村,7月26日,武昌理工学院“灯塔计划”心爱筑梦公益团队在当阳市郑琦乡村少年宫开设“自然与生物多样性”主题课堂,以互动式教学为30余名乡村儿童打开探索生态奥秘的大门,让“万物共生”的理念在乡土土壤中生根发芽。

▲图为武昌理工学院“灯塔计划”心爱筑梦公益团队在当阳市郑琦乡村少年宫开设“自然与生物多样性”主题课堂课程以“身边的自然课堂”为核心理念,构建“认知—共鸣—内化”的教学链条。团队队员阮靖皓以“生物多样性为什么这么重要”为引,用“大自然就像搭积木,少了一块就可能塌”的生动比喻,将宏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表达,从少年宫窗外的樟树、墙角的蟋蟀、操场边的蒲公英等常见生物切入,抛出“如果树上没有鸟、田里没有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的趣味提问。“虫子会把庄稼吃光!”“树上的果子没人摘就烂了!”孩子们在热烈讨论中,“万物相连”的生态概念悄然萌芽。

课程特别融入本土生态案例,让“可持续发展”从书面概念变成可触可感的家乡故事。团队讲述了当阳市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变迁:曾经因围湖造田、过度捕捞,湖面褪去往日灵动,野鸭、白鹭等水鸟几近绝迹;近年来,当地推行退耕还湿、禁渔护水,如今湖面波光粼粼,成群的野鸭时而掠过水面,水鸟群在芦苇丛中安然栖息。将本土叙事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自然融入教学,成为“三下乡”活动在生态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

此次课程深度融合“三下乡”的科普服务特质与乡村振兴的生态理念,不仅为乡村孩子打开了认识自然的新窗口,更在他们心底种下了“万物相依、守护生灵”的种子,将可持续发展的宏大愿景化作孩子们能懂的生活道理,把珍爱生物多样性成为乡村教育里的鲜活风景,从而助力乡村生态教育走深走实的具体行动。

课程结束后,有幸采访到郑琦乡村少年宫司老师:“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发现,原来教室外的田埂就是最好的课堂,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不摘野花、不打益鸟、给小动物留一口食的日常小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阮靖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