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刘力榛 燕翼翔 辛奕潼) 土地的记忆,总在俯身倾听时变得清晰;乡村的未来,常于细微观察中显露脉络。七月,河南理工大学“青耘乡村・语润芳华”基层服务践行团走进焦作市博爱县金城乡张武村,以青春之眼洞察乡土变迁,以赤子之心体悟民生冷暖。这场跨越校园与田野的对话,不仅是青年学子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更成为观察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样本。
李琴:公益灯火照亮乡村文化肌理
“画笔能绘出色彩,书籍能打开世界,这两样东西,乡村的孩子和老人不能少。”在张武村一处改造一新的老宅里,“河南好人”李琴正整理着实践团捐赠的图书。这个曾毅然辞去都市高薪、全心照料重病父亲的女子,如今已让公益美术馆与图书馆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数年。
阳光透过窗棂,在书架上投下斑驳光影,古典名著与儿童绘本整齐排列,墙角的画具散发着松节油的清香。“咱村离城远,以前老人想读本书、孩子想画张画,都得跑老远。”李琴的话语里藏着对乡土的深情,“现在好了,老人们能来这儿晒太阳读报,孩子们能握着画笔天马行空,这公益做的,就有了分量。”她的坚守,恰是乡村文化振兴中“润物细无声”的生动注脚——用点滴善举,唤醒乡土的文化自觉。
图为志愿者采访河南好人李琴
梁国才:田畴间的耕耘者与时代叩问
千亩玉米田在风中舒展着绿叶,种粮大户梁国才的草帽在浓绿间浮动。他弯腰薅草的动作娴熟而有力,汗珠坠落在干裂的土地上,瞬间洇出细小的湿痕。“流转了千亩地,种玉米、小麦,也试种中药材,每年光雇人拔草就得起用两千多个工时,多是六七十岁的乡亲,一天六十块,都是辛苦钱。”
谈及收成,他直起身捶了捶腰,黝黑的脸上刻着庄稼人的实在:“这两年行情不饶人,地黄从一公斤十四五块跌到七八块,化肥农药却涨了一倍。”地头的地插式喷枪正均匀洒水,远处停放的收割机是他最倚重的“老伙计”,“就是盼着能有小型农机,让散户们少些弯腰弓背的罪,咱种地人,也能跟上现代化的步子。”他的期盼,道出了千万农民对农业现代化的迫切向往,亦是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核心命题。
图为志愿者采访种粮大户梁国才
王中有:村支书的“发展账”与乡土情怀
村委会办公室的灯光下,村支书王中有手指划过墙上的村庄规划图,每个数据都烂熟于心:“720户,2821口人,3250亩耕地。2024 年集体收入12万元,今年力争突破15万。”他细数着村庄的新变化:道路全硬化了,排水管网通了,人居环境亮堂了,但话锋一转,眉头微蹙:“发展缺场地、缺资金,更缺年轻人回流。下一步打算盘活闲置土地,搞农产品加工,让集体增收,让乡亲们腰包更鼓。”
窗外,晚风拂过村委会广场,孩子们的嬉笑声隐约传来。这份夹杂着喜悦与焦虑的“发展账”,正是无数乡村在振兴路上砥砺前行的真实写照,凝聚着基层干部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志愿者采访村党支部书记王中有
张金龙:银针丈量的医者仁心与乡土守望
村卫生室里,村医张金龙捻起银针的动作沉稳精准,如同在土地上播种的农人。从业25年,他用这根细针,让温县的退伍老兵重新站立,让庆阳的患者带着笑容返乡,墙上挂满的锦旗,红得像一簇簇跳动的火焰。
他一边为老人起针,一边轻声说:“得不停地学,线上线下都得钻,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只要我还在这儿,就守好这方人的健康。” 他的坚守,是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更是“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图为志愿者采访卫生室医生张金龙
青春作答:从“倾听”到“行动”的振兴接力
暮色渐浓,实践团成员的笔记本上,字迹已被汗水洇得有些模糊。“梁大伯需要的小型农机,对接乡镇农机站租赁政策”“李琴姐姐提出的留守老人农活困难,能组织村里的互助队”“张医生牵挂的村道,纳入村容改造计划”……一条条建议被梳理成“需求清单”,队员们承诺带回农机培训资料,牵线公益资源。
这场调研,让田埂上的辛苦被看见,让村巷里的期盼有了回音。实践团的足音,是青年学子读懂乡村的“解码器”,更是连接高校智慧与乡土需求的“传动轴”。
当青春的目光与乡土的脉搏同频共振,当调研的收获转化为实干的脚步,这些在夏日里埋下的“解决问题”的种子,终将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生长为支撑乡土蓬勃发展的繁茂大树。而这,正是新时代青年以实际行动书写的“振兴答卷”,是青春力量融入国家发展洪流的生动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力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