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姜露 李倩倩)7月12日,六盘水师范学院“童小乐课本剧”团队再次前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街道幸福里社区,开展为期2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体育教育等8个专业的15名成员组建而成的队伍,至今已在此扎根三年。今年,团队以创新编排课本剧为核心,辅以艺体类课程,不仅让81名乡村儿童拥有丰富的暑期生活,还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图为团队成员与新生的合照 卯明月 供图
三年坚守,多元课堂赋能乡村教育
三年来,团队累计服务200余名乡村儿童。在实践中,“童小乐课本剧”团队结合成员的专业特长,精心设计课程体系,核心聚焦于将小学语文课文改编为课本剧。今年,团队为学生带来了《动物整容记》《狼和鹿》《落花生》《坐井观天》《我的梦想》等改编剧目,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成为课堂的“主角”,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涵、人物性格和故事寓意。
除课本剧外,团队还安排了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学生在美术课上描绘家乡风貌,乡土文化在绘画中浸润心灵;音乐课上齐唱《歌唱祖国》,在歌声中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体育课上练习武术基本功,在一招一式、一呼一吸间,体验中华传统武术的魅力。多元课程的设置,既呼应了乡村儿童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也让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图为图为学生在美术课上进行绘画创作 卯明月 供图
巧设关卡,小课堂感悟“大道理”
“如何吸引低龄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个困难点。”团队成员郑恩情坦言,全体81名学生年龄普遍偏小,上课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在进行《坐井观天》的教学时,她将课件巧妙地设计成“闯关游戏”,融入生动的动画和形象的音效,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郑恩情表示:“把知识点融入游戏环节,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悟,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图为团队成员郑恩情进行课本剧课教学 陶熙来 供图
当提问到“哪位同学能够分享小青蛙离开井后的故事?”时,教室里回荡着“老师,我来!我来!”的呼声,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笑容,踊跃举手回答问题,气氛活跃。学生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积极分享各自创编的故事后续。三年级学生彭鑫宇在分享完故事后续后,说道:“通过学习《坐井观天》,我明白了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还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事物。”彭鑫宇的分享得到了同学的响应,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放宽眼界,多角度去看待问题。”郑恩情适时引导道,“在生活中,要像小鸟一样拥有宽广的眼界,不应该像小青蛙一样只看到头顶井口大小的天空。”学生专注地听着,点着脑袋表示理解。这场精心设计的《坐井观天》课本剧创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跳出了文字的局限,领悟故事背后的深意。
实践淬炼,在教学相长中成长
教育不仅在课堂上,更在祖国大地上、在基层一线。支教不仅是知识的输出,更是对青春的磨砺。为了将《落花生》中“朴实无华却很有用”的道理讲清楚,团队成员平国秀和陈琴投入了大量精力。她们常常在一起讨论、反复打磨教学课件直至深夜,只为向学生呈现出最好的课堂。
▲图为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卯明月 供图
团队坦言,教学初期因师生间存在陌生感,课堂互动曾遇冷场。但通过团队成员的用心备课、授课和朝夕相处,学生逐渐打开心扉。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回答的声音越来越响亮,笑容也越来越自信。学生从“害羞”到“主动参与”的蜕变,也是对团队付出最直接、最温暖的回应。
这种互动过程中,团队成员的教学技能和应变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也深化了他们对乡村教育现状的认识和自身对教育的理解。而课堂间的每一次知识传递与思想交融,都记录着师生间点滴共同成长的轨迹。
2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即将结束,但对“童小乐课本剧”团队而言,这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童小乐课本剧”团队将继续探索优化课程内容,为更多乡村儿童带去知识与欢乐,在基层实践中贡献青春智慧,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姜露李倩倩
图片|卯明月 陶熙来
审核|陈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陶熙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