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学子三下乡:公益课堂传匠心,非遗文脉续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28 10: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珊 王迪   阅读 3.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李珊、王迪)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其重要性渗透于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维度。孕育科技创新的火种,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更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方略。7月19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以“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到河滨路社区采访徐书记,在沟通交流了解托管公益课堂在非遗文化传承及教育方面的措施以及成效。


图为徐书记为实践团成员们介绍社区的照片

在徐书记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河滨路社区的非遗课堂主要是分为长期和短期,长期的主要是面向成人周内开展的523公益课堂,短期的主要是集中在寒暑假期针对青少年开展的非遗项目“向日葵”公益课堂。

523公益课堂多面向成人,如家庭主妇等。目前开设了剪纸、农民画、编织、堆绣、面花无门课程,全部免费教学,课程时间与学校同步,让学员能灵活安排学习。经过专业老师悉心指导,学员们技艺日益精湛,手工制品不仅传承了古老非遗文化,还凭借独特魅力走向市场,畅销北京、西安等大城市,为参与者带来经济收益,实现非遗传承从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让她们在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增添一份收入。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传承项目进行体验的照片

在寒暑假期间,社区会针对青少年开启“向日葵”公益课堂,将非遗传承的火种传递给下一代。自2019年启动以来,“向日葵”课堂不断发展,2021 - 2022年间,剪纸、面塑、腰鼓、快板等非遗元素陆续融入课堂,让青少年在趣味学习中感受非遗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谈及社区公益课堂在发展中的问题,徐书记告诉实践团成员们一些实际困难。课程本身是免费公益性质,社区经费又不太充足,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给授课老师的补贴也是公益性的,金额不高,长期下来可能会影响教学的稳定,希望可以通过爱心企业这些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拓宽资金渠道。另外,学员们的非遗作品变现的不容易。府谷本地消化能力有限,作品大部分需要销售到西安、北京、成都这些大城市,但实际上真正能走进市场的很少。最后就是宣传的不到位对周边群众的文化引导和氛围营造也没有很完善

▲图为徐书记为实践团成员们进行介绍的照片 

在青少年传承方面,徐书记说到:“仅依凭学校教育总归是单一的,保障青少年茁壮成长、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协力。”。徐书记希望可以借助社区平台,推进非遗文化传承,发挥文化浸润作用,让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里生根发芽。徐书记期望依托校园丰富的非遗资源,鼓励青年主动投身非遗文化实践。这也正成为推动社区非遗传承的重要路径。校园内的非遗艺术节、专题讲座、非遗社团等平台,为青年提供了近距离接触非遗的契机,通过深度参与,他们既能积累第一手实践经验,亲身体悟非遗文化的语境与生命力,更能将所学所感反哺家乡,为社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能。

期待广大青年能进一步走进社区、深入非遗基地,主动对接府谷剪纸协会等民间团体,不仅习得剪纸、面塑等技艺,更能领会背后的文化与精神,系统了解非遗文化的发展脉络,让年轻一代的参与成为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鲜活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