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刘轶浛 王迪)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这股时代浪潮中,扎根乡土的民间艺术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之间,有一种声音穿越百年时光,至今仍在黄土地上回响——这便是被誉为“陕北活化石”的府谷二人台。作为承载着黄土高原精神血脉的文化瑰宝,府谷二人台的保护与传承堪称观察中国非遗当代命运的生动样本。2025年7月1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府谷县文化馆,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月琴老师深入对话,在古老的唱腔中,感受这门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见证传承者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李月琴老师进行采访
府谷二人台是集戏曲、曲艺、音乐、歌舞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是流行于晋陕蒙交界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表演以府谷方言为基调,辅以梅笛、扬琴、四胡等传统乐器,通过双人互动的形式,生动展现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与精神追求。经典曲目有《五哥放羊》《走西口》等,多以反映人民现实生活为主题,既有对苦难的描摹,也蕴含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府谷二人台不只是展现当地浓厚历史底蕴的艺术形式,更是府谷人寄托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李月琴老师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时提到,受家庭环境熏陶,她自幼便与二人台结下不解之缘。1980年,她师从邬果英老师开始系统学习二人台,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传承一线。李月琴老师坦言,“热爱”是她这些年坚持下来的精神支柱,无论多难,她从未想过放弃。这份对艺术纯粹而执着的追求,让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非遗传承背后沉甸甸的责任。
“一开嗓,就是半部府谷史。”实践团成员们第一次近距离观赏二人台表演时,就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震撼。在两位老师高亢婉转的唱腔交织中,《五哥放羊》里牧人的艰辛、《走西口》里离人的愁绪被演绎的淋漓尽致。李月琴老师手持彩扇,一个转身、一个抬手、一个眼神,就将剧中人物的神情状态与悲欢离合刻画的细致入微。
▲图为二人台经典曲目片段展示
“二人台表演讲究‘七分唱三份做’,每个动作都要有板有眼、分毫不差。”在文化馆的排练厅内,李月琴老师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云手”“踏步”“翻身”等传统身段,看似轻描淡写的动作,却需要数年苦工才能达到“神形皆备”的境界。“宁唱十出戏,不教一句腔”,李月琴老师表示“艺术从来容不得半点马虎,差一分一毫就没那味儿了。”那些泛黄的曲谱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是她对每个音符的千锤百炼;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上千次的反复练习,是她对表演的精雕细琢。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执着追求,是二人台艺术能在黄土地上流转百年的根基。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李月琴老师等人合影
此次非遗探访,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守护,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泛黄的曲谱到舞台上的每个身段,二人台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守正创新”的真谛。当乡村振兴的春风吹过黄土高原,这些扎根民间的艺术瑰宝,正在以更鲜活的生命力绽放光彩。如图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非遗文化的传承也将在代代接力中,谱写出更加动人的时代乐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