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通讯员李慧欣 顾译婷)2025年7月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诗韵探行,雅聚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泰州市斜桥社区,开展了一场“诗词+科学”的跨界科普活动,通过沉浸式讲解、互动游戏与科学实验,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寓教于乐的文化盛宴。,旨在激发儿童对传统文化和科学的兴趣。
活动伊始,主讲人徐帆以李白《夜宿山寺》为切入点,通过“解诗—品情—入境”三步法引导孩子们走进诗歌世界。她先以通俗语言解析“危楼高百尺”中夸张手法的运用,继而通过抬手作“摘星”状、踮脚模拟登高等肢体动作,将“静”的山寺环境与“动”的诗人想象形成鲜明对比。在徐帆的引导下,同学们闭眼聆听诗句复述,不少人自发伸出手指模拟“摘星辰”的动作,现场气氛迅速活跃。
图为主讲人徐帆带领朗诵诗词 朱琴供图
随后,团队播放《月下独酌》(其一)情景朗诵视频,画面中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月的场景,配合悠扬的古筝配乐,直观呈现了诗中“对影成三人”的孤寂意境。徐帆趁热打铁,带领孩子们逐句跟读,并针对“永结无情游”等难点诗句,结合唐代文人饮酒习俗进行生活化解读。互动环节中,孩子们主动分享对“月”“影”“酒”意象的理解,还即兴表演了诗句中的动作场景。
诗词讲解后,活动进入“摘星辰聊宇宙”环节。徐帆从古人对星空的遐想切入,结合现代航天成就,讲述从“嫦娥奔月”神话到“天问一号”探火的跨越。互动游戏“月亮诗句接龙”中,孩子们争相背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名句;在“诗词猜谜”环节,团队将科学知识融入谜面,如“银河落九天(打一航天器)”,答案“空间站”引发阵阵惊叹。
图为主讲人徐帆开展“诗词猜谜”的环节 朱琴供图
科学探索环节则以《月下独酌》中的“对影成三人”为启发,徐帆抛出问题:“影子是怎么来的?”孩子们踊跃猜测后,团队播放光的直线传播科普视频,并分发手电筒、卡纸等材料,并分组指导开展“影子变变变”科学探究。成员们先演示光影形成原理,随后协助儿童调整手电筒角度、变换剪纸形状,观察影子大小与方向的变化。实验过程中,孩子们主动邀请家长参与,通过合作调整光源距离验证“近大远小”规律,部分家庭还自发用身体摆出造型投射影子。一名儿童兴奋地展示实验成果:“我的影子变长啦!”“原来月亮的光也是太阳照的!”实验中,孩子们的发现与惊叹此起彼伏,现场充满探索与分享的欢声笑语。
图为孩子与家长一起进行影子实验。朱琴供图。
活动顺利开展的背后,是团队成员的默契配合。拍摄者朱琴用手机捕捉特写与全景:徐帆讲解时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游戏环节中高举的小手、实验时好奇的探索姿态……一帧帧画面被精准记录。录制视频者李懿含全程跟拍,确保每个环节的音画同步,为后续宣传与复盘积累素材。
活动尾声,团队与孩子们手持“诗词科学同行”横幅合影留念。斜桥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此次活动以创新形式打破学科壁垒,让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双管齐下”,既激发了儿童对诗词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与探索欲。据统计,92%的参与者表示“希望参加更多类似活动”。
图为社会实践团队与孩子的合影 朱琴供图
此次“诗词+科学”跨界实践活动,不仅以创新形式打通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融合路径,更通过沉浸式互动激发了青少年对知识探索的热情。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文化+科技”实践模式,计划开发“非遗手作与物理原理”“历史故事中的数学智慧”等系列课程,让知识传递突破课堂边界,在更多社区播撒求知的种子,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文化与科学交融的双重滋养。(记者 朱琴 通讯员 顾译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慧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