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存在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宛如遥远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独自散发着微光,却难以融入地球的轨道。他们被称为“自闭症儿童”,也被亲切地称为“星星的孩子”。这些孩子他们的内心世界鲜为人知,需要每一个用心去探索、去理解、去关爱。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自闭症儿童互动
近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音乐学院“巴渝踏歌行”社会服务实践团走进了荣昌妇幼保健院康复中心,带着非遗文化并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星星的孩子”开启了一场以音乐为桥的温暖邂逅。
“音乐是跨越语言的沟通者,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旋律和节奏能触动他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课堂中,实践团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实践团将整个课程设计成完整的动物音乐会情景剧,以便让孩子们更好进入教学情境,在音乐中放松紧绷的神经,跟着熟悉的动物角色慢慢敞开心扉。
▲图为实践团成员给自闭症儿童上课
在融合音乐与动作、游戏于一体的理念下,课程包含“声音识动物”“音阶爬楼梯”等小游戏。目的是为了让小朋友们聆听乐器模仿的不同声音寻找对应的“动物”,从而引导孩子们在玩乐中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跟随动感的节奏和清晰的指示认识身体的各部位,锻炼孩子们的手脑配合与专注力。本次课堂的一大亮点,是将非遗荣昌陶制成的陶埙、陶笛融入其中。古朴悠扬的陶音缓缓流淌,如温润的清泉调节着孩子们的身心平衡。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音乐疗愈的温柔力量在此交融,化作滋养心灵的养分,静静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
▲图为实践团成员何双双吹奏陶笛
课堂上小朋友们认真跟着三位主讲老师的动作,努力用小小的身体跟随着节奏,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抬头,都是他们在努力打开心扉的信号。
▲图为实践团成员给自闭症儿童上课
调研采访
▲图为实践团成员何双双采访保健院老师
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行为有哪些有效影响?
音乐治疗能通过节奏、旋律调节情绪,缓解焦虑并减少爆发;借助结构化活动提升规则意识,减少孩子们的刻板行为;还能以游戏化形式促进社交互动。
音乐治疗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最难突破的点是什么?
需要哪些支持?最难的是适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要提供个性化治疗并不容易。这需要专业音乐治疗师的参与,家庭和学校的配合以及资金支持和专业培训。
此次公益课堂活动对孩子们有哪些具体帮助?
在活泼动感的音乐里,认识身体部位的同时也能够唱出音阶。在玩小游戏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慢慢打开心扉。通过这些方式让他们慢慢适应外界,在低压力的互动中感受集体,为未来社交打下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分发奖品
实践团经过此次接触发现,星星们与普通孩子并无太大区别,只是更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接收信息较慢,需要耐心引导。实践团相信,只要用爱陪伴呵护,这些孩子终会在自己的天空绽放光彩。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音乐学院“巴渝踏歌行”社会服务实践团也将继续用热忱传递音乐的力量,让每一颗“星星”都能在旋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诗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