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韵丝路・豫见非遗”实践队走进开封汴绣工坊,开展汴绣传播现状调研。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技艺体验等形式,深入探究汴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旨在探寻汴绣活态传承与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为非遗活化注入青年力量。
上午,实践队走进开封汴绣厂内开展调研,绣针穿线的“沙沙”声与窗外微风拂叶声相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中国刺绣艺术精品展金奖”等荣誉牌匾在展厅熠熠生辉,《清明上河图》局部绣品、牡丹题材传世之作等经典绣品错落陈列,一针一线间尽显千年技艺的厚重底蕴与精湛水准。但实践队在调研中发现,这项千年技艺的传播正面临多重挑战。
图一为实践团队前往汴绣工坊开展调研
图二为实践队向绣工咨询汴绣传播现状
“传统绣品技法精湛,但年轻群体认知度有限。”实践队负责人王凯说道,团队通过走访观察、绣工访谈梳理出三大传播痛点:一是技艺影像记录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认知;二是海外传播存在“文化折扣”,外国友人对纹样寓意理解不深;三是青年群体对非遗的认知多停留于“古老技艺”层面,参与度较低。
下午,实践团队拜访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何丽霞老师,在与何老师的交流中,这一困境更为具象。“一幅《瑞鹤图》绣品需耗时三月,单是仙鹤羽翼的配色就调整了十余次,但市场受众仍以行家为主。”何老师坦言。
图三为实践团队采访汴绣传承人何丽霞老师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实践队结合前期总结的“生活化传播”思路,在与何老师座谈中提出“以跨文化视角激活现代表达”的构想。
何老师对此表示认同,强调“传承是根基,创新是路径”。她以汴绣妆匣为例,说明传统纹样与现代生活用品结合的可行性,针对海外传播,大师建议借助留学生跨文化视角,“用他们的语言解读纹样故事,减少文化隔阂。”
在实践体验环节,中外青年通过亲手操作深化对传播路径的思考。留学生Alisa在学习打籽绣时反复练习,直至绣出圆润“籽”粒,她感慨:“指尖的酸胀让我懂了‘台上一分钟’的重量,这种真实体验值得被更多人看见。”队员钞琦在平针练习中体会到“手腕稳、拉线匀”的精髓,她认为“将练习过程拍制成教程,能让更多人直观感受技艺难度与匠心”。
图四为团队成员Alisa和Aya观摩汴绣工艺
图五为队员Alisa体验汴绣针法
图六为实践队成员学习汴绣针法
基于调研与实践,实践队形成系列落地举措:一是制作多语种的汴绣针法教学视频,联动学校国际交流中心拓宽传播渠道;二是聚焦生活化传播,由留学生拍摄绣品融入生活的短视频,在海内外平台推广;三是策划中外青年汴绣联合体验活动,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学习基础针法,在协作中加深对非遗的认知与传播。
“从博物馆的历史溯源到工坊的技艺体验,我们愈发清晰,非遗传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让更多人走进来。”实践队成员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与实践为基础,持续推动汴绣与青年视角、国际视野的融合,让这项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金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