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通讯员李慧欣 顾译婷)7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诗韵探行,雅聚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泰州市斜桥社区,以“中秋文化”为主题,通过诗词赏析、科学实验与互动问答,为社区儿童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课,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科学素养提升。
活动伊始,周彦宏以“你家的中秋节怎么过?”为话题,引导孩子们分享生活体验。“妈妈做的蛋黄莲蓉月饼最香!”“去年全家在院子里点灯笼、猜灯谜!”孩子们争相描述,将中秋的团圆意象与美食记忆娓娓道来。周彦宏顺势提问:“古人过中秋时,也会和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亮吗?”这一设问瞬间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将话题自然引向古典诗词。
课堂首章聚焦北宋文豪苏轼《阳关曲·中秋月》,文化引路人周彦宏以多维视角勾勒诗人形象:他既是豪放派词坛巨擘,以“大江东去”的豪迈气韵留下诸多传世佳作,又在书画领域造诣深厚,更因对美食的独到品味催生“东坡肉”这一舌尖传奇。随后,周彦宏带领孩子们声情并茂诵读诗词,将抽象意象转化为生活图景——解析“暮云收尽溢清寒”时,以“收纳玩具”喻“云霞消散”,用“水杯满溢”状“清寒流淌”,令秋夜凉意与天光变幻跃然眼前;阐释“银汉无声转玉盘”时,借牛郎织女传说引出银河,以旋转木马缓缓转动类比月轮西移,让千年前的中秋月色穿越时空,在孩子们的想象中流转生辉。
图为主讲人周彦宏为孩子们介绍苏轼 李婉婷供图
转入李白《把酒问月》环节,周彦宏以“床前明月光”为切入点,瞬间唤醒孩子们对诗仙的记忆。“我知道!李白是喝醉酒写诗的!”“他写的《静夜思》我幼儿园就会背!”孩子们争相抢答。周彦宏顺势抛出问题:“如果在月球上背这首诗,会看到什么现象?”
结合“月球无大气层”的科学原理,周彦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阐释声音传播的奥秘。孩子们听得全神贯注,不时举手提问“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听到自己说话吗”“火星上有声音吗”,周彦宏逐一耐心解答。这场跨越诗词与科学的创新实践,不仅让孩子们在“举头望明月”的诗意中理解了宇宙规律,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真理的种子,激发了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双重热爱。
图为主讲人周彦宏为孩子们科普月球和地球 李婉婷供图
团队还为孩子们开设“传声筒实验”科普课。团队成员手持纸杯、棉线,以“声音如何旅行”为切入点,边演示边讲解:先在纸杯底部打孔穿线并系紧,再让两名孩子背对背拉紧棉线,一人对着纸杯轻声说话,另一人将耳朵贴近杯口倾听。“声音变清晰了!”“线松了就像捂住耳朵!”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直观理解“固体传声”原理,欢笑声与惊叹声此起彼伏。
图为成员带领孩子们体验超长传声筒 李婉婷供图
斜桥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这种‘用科学解诗词,以诗词悟科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孩子们回家后还在和父母讨论月相变化。” 参与者孩子的母亲说:“孩子以前背诗就是死记硬背,现在会主动查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还问我‘引力’和‘重力’有什么区别,这种变化太珍贵了。”
活动临近尾声,团队成员与孩子们、社区工作人员一同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这张洋溢着笑容的“文化传承全家福”。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纷纷点赞,表示这场“诗词+科学”的创新实践意义深远,既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中秋文化的诗意韵味,又在实验与问答中点燃了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此次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诗韵探行,雅聚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斜桥社区打造的中秋文化课堂,通过"经典诵读+科学实验"的复合教学模式取得显著成效,为社区青少年文化素养培育提供了创新范式。(记者 李婉婷 通讯员 顾译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慧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