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15日,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敦煌迹传普韵,语润丝路绘新篇”实践团走进素有“丝绸之路明珠”美誉的敦煌博物馆。置身于馆内琳琅满目的馆藏文物与艺术珍品之间,实践团成员们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此次活动意义非凡,不仅使实践团成员们得以近距离领略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让丝路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踏入敦煌博物馆,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千年丝路的时光之门,这座建筑面积达7500平方米的综合性博物馆,以一个序厅和五个展厅为叙事脉络,通过千余件珍贵文物,系统梳理了敦煌的历史发展轨迹——从两汉时期的崛起与繁荣到魏晋南北朝的持续发展,再到隋唐的繁盛,以及吐蕃、五代、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实践成员徜徉其间,得以亲身感受这座丝路明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独特魅力。
步入序厅,“华戎交汇的都市”主题展陈扑面而来。羌戎的陶罐与乌孙的骨饰静卧展柜,匈奴的青铜箭镞与月氏的纺织工具比邻而置,这些跨越时空的文明碎片,共同拼凑出敦煌作为多民族交融之地的基因图谱。
移步两汉展厅,悬泉置出土的汉简墨迹未干,铜箭镞上的寒光犹在,丝绸之路上流转的波斯银币与罗马玻璃器皿交相辉映,实证着这座边关重镇"咽喉锁钥"的军事战略价值与丝路枢纽的经济地位。
隋唐展区里,斑驳的壁画残片仍跃动着反弹琵琶的灵动身姿,残缺的佛教造像眉目间依然流转着盛世的慈悲。当目光掠过粟特商人的泥塑像、波斯银币铸造的镇纸、三彩骆驼俑背负的丝绸卷轴,仿佛能听见大漠孤烟中此起彼伏的驼铃声。特别复刻的莫高窟第45窟,让观者得以在幽微光影中,触摸盛唐艺术巅峰的呼吸与温度。
清代展区则以藏文写经的朱砂笔触、敦煌县志木刻板的刀痕墨香,串联起左宗棠收复新疆后的屯垦戍边、藏经洞文物流散的世纪遗憾。那些泛黄的文书与照片,不仅定格了清代敦煌的社会百态,更在时光褶皱中镌刻着文明传承的阵痛与觉醒。
“以前只能在课本里读到的敦煌,今天亲眼看到这些文物,才真正理解了‘敦煌文化’为何能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一位队员感叹到。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重新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敦煌壁画的故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使敦煌成为多种文化融汇与碰撞的交叉点,催生了敦煌文化。敦煌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的营养,使各个时期的敦煌文化,都融入了大量当时先进文化的元素。
此次敦煌博物馆之行,让实践团成员深刻领悟到:敦煌文化不仅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缩影,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绵延千年的鲜活见证。从汉代简牍中跃动的丝路先声,到唐代胡商牵驼俑凝固的贸易盛景;从魏晋画像砖上多元文化共生的艺术图谱,到元明清文书驿站记载的治理智慧,一件件文物如时光长河中的璀璨星辰,串联起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美美与共的壮丽史诗。
实践团成员一致表示,将以本次参访为新的起点,在历史文脉的溯源中筑牢文化认同之基,以青春担当践行文明传承使命,以开放胸襟架起文明对话桥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海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