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之名播撒爱国火种——贵州大学“银·星”计划宣讲团为贤昌学子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曾宪钦 彭贤丰 邓清妤)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青少年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近日,贵州大学“银·星”计划宣讲团在贤昌中心学校开展了“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宣讲活动。通过“理论+实践+趣味”的创新模式,将航天精神、科学知识与爱国情怀融入纸飞机制作、风筝放飞、物理实验等互动课程,为乡村儿童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启蒙之旅。
寓教于乐:让科学精神“飞”进课堂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科研人员是用算盘打出核数据的吗?”在主题宣讲环节,实践团成员魏晋林以“两弹一星”元勋的奋斗故事为切入点,通过动画短片、历史照片和互动问答,生动还原了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突破技术封锁的壮举。孩子们屏息凝神,被“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
在随后开展的“纸飞机里的科学密码”实践课中,志愿者引导孩子们折叠不同翼型的纸飞机,并借助小型风洞装置演示空气动力学原理。“原来机翼角度会影响飞行距离!”在反复调试与试飞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伯努利定律的初阶知识,更体会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科研态度。
图为支教队员在上纸飞机课
古今对话:风筝承载科学梦
“古人用风筝丈量天空,我们用科学探索宇宙。”在“风筝与航天”主题工作坊中,实践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孩子们在竹篾骨架上糊制宣纸,绘制五星红旗与航天器图案,并安装微型LED灯模拟卫星信号。当夜幕降临,百余只载着孩子们科学梦想的风筝在操场上空闪烁,宛如一片“人造星空”。
支教队员王洁表示:“风筝既是传统技艺的载体,也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跨时空对话,激发孩子们对航天事业的向往。”
图为支教队员王洁在上风筝课
实验探秘:揭开物理的神秘面纱
在“厨房里的物理实验室”环节,支教队员杨娟利用矿泉水瓶、吸管、鸡蛋等日常物品,演示了大气压强、离心运动等抽象概念。当看到“水火箭”在气压推动下腾空十余米时,全场爆发出惊叹与掌声。“原来科学不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是触手可及的奇妙现象!”本校数学教师李老师感慨道,“这种沉浸式教学比传统课堂更能让孩子们理解科学本质。”
活动尾声,全体师生在巨幅横幅上按下彩色手印,拼成“强国有我”的誓言图案。贤昌中心学校校长指出:“此次活动将精神传承与科学启蒙有机结合,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未来我们将引入更多优质资源,让‘两弹一星'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支教队员杨娟在上物理实验课
从算盘到计算机,从纸飞机到载人航天,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科学家精神的内核。这场跨越城乡的科学之约,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探索未知的种子,更让爱国情怀与科学理想在新时代青年与少年之间完成了一次温暖的传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贤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