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王舒 李莎)7月上旬,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一师青衿,昭明传薪”团队奔赴浏阳市金刚镇昭明完全小学,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从课堂教学到户外互动,从知识传授到心灵陪伴,志愿者们以青春之姿扎根乡土,用教育微光点亮乡村孩子的成长路,书写了一段双向奔赴的育人佳话。
三下乡课程:多元赋能,育梦昭明
课堂是知识传递的主阵地。志愿者们打破传统教学边界,将文化传承、红色教育融入日常。传统文化课以二胡、古琴等让千年文脉焕新;手工课凭折纸、拼贴诗等激发创意;爱国主义教育将家国情怀种进心田;素质课程打破边界,从啦啦操、数独到体育、安全课,全方位助力孩子发展。
调研同行:解码非遗红炮传承脉络
旅程中,团队同时将目光聚焦于地方非遗红炮,开展居民认知现状与传承意愿调研。志愿者们走进街头,与当地居民交流,倾听他们对红炮传承的看法。仓库里,堆叠的红炮原材料,静静诉说着这项非遗承载的历史厚重。每一次对话,都带着温度流淌,把居民对红炮的期许,一点点收集起来,化作非遗红炮调研里的微光,默默照亮非遗延续的方向。
温情陪伴:心与心的双向奔赴
教学之外,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踢足球、玩游戏,欢笑声里,心与心的距离不断拉近。离别时,黑板被老师们的祝福填满,“愿你们像小树扎根,快乐成长……”这些温暖的话语,成了夏日里最珍贵的纪念。结课那天,大家在布上按下手印,多彩痕迹就像这段旅程的独特注脚——志愿者和孩子双向奔赴,用知识当墨、以陪伴作笔,写下独属于这个夏天的教育故事。
成长赋能:师生共赴成长新程
10天的实践,于孩子是知识与视野的拓展,于志愿者则是育人初心的践行与成长。从初登讲台的紧张,到灵活应对课堂突发情况,“教学相长”在这段旅程中具象化。当离别钟声敲响,这段夏日下乡之旅画上句点,但教育的火种已留存。志愿者们以行动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三下乡”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温度与青春担当的生动课堂,期待未来更多星火,照亮乡村教育前行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雨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