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吕欣怡) 为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同时观察乡村发展、思考青年责任,郑州大学 “星火留史、寅耕未央” 乡村振兴实践团于 2025 年 7 月 14 日至 18 日,深入豫西革命老区三门峡卢氏县官坡镇,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红色教育及乡村振兴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重走长征路、拍摄宣传片、调研特色产业、开展数字宣讲等形式,用脚步丈量革命热土,以青春视角记录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红色官坡: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码
官坡镇地处卢氏县西南边陲,西与陕西省洛南、丹凤两县接壤,藏于伏牛山系深谷间,是一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红土地。1934 年,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长征途经此地,在这片山高林密的地域留下了突破封锁、军民互助的珍贵记忆——“货郎陈廷贤”冒死引路、红军借粮留条等故事,早已化作红色基因融入每一寸土地。如今,这里的红军广场、徐海东养伤处等遗迹,仍在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图为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旧址。通讯员 郑美玲 供图
清晨的官坡岭红军广场,晨雾尚未散尽,高耸的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碑肃穆矗立。广场中央的长征群雕栩栩如生:战士们或持枪冲锋,或搀扶伤员,最前排的“货郎陈廷贤”侧身指向铁索关方向,定格了1934年那个风雪夜,他为红军突围的瞬间。团队成员蹲下身,指尖轻触群雕基座上刻着的“军民鱼水情”浮雕,低声讨论着昨晚在兰草村听到的陈廷贤故事。指尖掠过冰凉的石刻,那段烽火岁月仿佛重现眼前。
在徐海东养伤处的土屋里,磨损的桌角、斑驳的搪瓷茶缸静静陈列。成员们俯身细看木桌上的缺口、墙上模糊的弹痕,那些“重伤不下火线”的铁血丹心,那些军民相护的温情细节都变得可触可感。
在徐海东养伤处的附近,还存在着一段动人的故事——一张泛黄的纸条,用铅笔写着“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苞谷五斗食盐叁斤,工农红军手枪连。甲戌年冬月十三日。”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卢氏县兰草村,因天气寒冷、补给困难,战士们忍饥挨饿。村民见红军纪律严明、待人和善,主动拿出家里的5斗玉米(约350斤)和3斤盐支援红军。红军临走时写下借条,承诺革命胜利后偿还。如今,这张借粮条不仅是革命文物,更成为了军民鱼水情的鲜活见证。
在官坡红色的革命故事还有很多。“要让革命故事活起来!”带着这样的信念,政府部门将科技赋能红色文化。针对游客反映参与感不足问题,在兰草小学改建新展馆,融入声光电元素,光影交织间,参观者仿佛穿越回那段峥嵘岁月。正如兰草村村支书卫少东所说:“红色教育能让人们读懂先辈的苦难,更能让大家珍惜当下、明辨方向,这是成长最珍贵的养分。”
活力官坡:乡村振兴的青春注脚
红色基因滋养下的官坡镇,以蓬勃生机书写新时代答卷。无人机航拍镜头下,官坡镇的青山绿水间点缀着整齐的菌菇大棚。在耕地不到2万亩的官坡镇,食用菌和烟叶成为支柱产业。“一个菌棒可赚3 - 4元,农户种2万袋,年收入就有六七万元,采摘之余还能从事其他劳务。”镇长戴金栓介绍说。在菌菇采摘后,鲜菇由福建等外地客商或本地小商小贩直接收购,品质较次的则经农户用自家烘干设备加工,制成其他制品。烟叶则采用“公司+农户”模式,由县里烟草公司统一规划,农户需按合同种植,每亩烟叶能为农户带来5000 - 8000元的收入。
凌晨三点,老郭家的豆腐坊已飘出豆香,80后返乡创业青年郭强演示着浆水点豆腐的古法技艺。官坡豆腐以深山泉水和优质黄豆为料,靠特殊浆水凝固,无添加却自带细嫩口感与浓郁豆香。“点浆是关键,气温变了,浆水的温度、酸度都得调,差一点就老了或嫩了。”郭强返乡后,瞄准豆腐难储存的痛点,将其压制、卤制、晾晒、烘干,再真空包装成豆腐干,让这道山间美味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图为团队成员在与郭强交谈。通讯员 郑美玲 供图
铁器是老百姓特别是农村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用具,铁匠也是农耕时代农村离不开的“匠人”。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专业机械化生产正逐渐取代传统手工制造业,打铁生意越来越惨淡,王威虎家的铁匠铺却坚持了下来。“机器做得快,但咱们讲究信誉度和质量度,一定要让周边农户用着踏实。”王威虎的女儿说。靠着精湛技艺与诚信经营,这家铁匠铺声名远扬,每逢兰草集日,都会有豫陕两省的卢氏、洛南、丹凤三县的村民们专程到他这里购买或者修补农具。
老手艺人的坚守与新青年的创新,共同编织着官坡镇的致富网,官坡人民凭借勤劳的双手在山野间创造新的功业。
青春官坡:双向奔赴的新长征路
当青年的脚步踏入官坡镇,红色基因的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呼唤,便在这片土地上谱写出“双向奔赴”的乐章。
7月16日,团队成员们与村里的孩子们聚集在兰草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场特别的“青年说红史”活动正在进行。“这张图片里的英雄,谁认识?”团队成员赵恒婧指着大屏发问,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答着。除了红色故事宣讲以外,成员们精心设计了“红色词句我来填”“红色搭配我来猜”等游戏,那些曾停留在课本里的“英雄”,成了孩子们口中“很酷的人”。成员们也在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读懂了红色故事穿越时空的力量——青春的表达,总能让历史与当下产生最热烈的共鸣。
▲图为孩子们与团队成员互动。通讯员 吕欣怡 供图
这份共鸣不止存在于课堂,更流淌在官坡镇对青年的召唤里。“未来的三到五年,我们计划把土地流转给年轻人或者有意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让他们参与劳动,也对其他有返乡意愿或规划的年轻人做好政策引导和帮助。”卫少东的话朴实有力。成员们真切感受到,乡村对青春的召唤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实打实的机会和诚意,告诉年轻人:这片土地,值得扎根。
“乡村振兴不需要旁观者,需要的是挽起裤腿的‘行动派’。我们或许稚嫩,但无数微光汇聚,终能照亮前路。”团队成员王中感慨道。青年以活力唤醒红色记忆、反哺乡村,乡村以厚土与希望滋养青春成长。正如实践团队长邱从利所说:“我们的到来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青年‘新长征路’的启程。”
▲图为团队合照。通讯员 余乐 供图
在官坡镇的红色土地上,成员们踏寻先辈足迹、讲述长征故事、记录乡村新貌,让红歌与初心在山间回响。实践团队带走了成长的感悟,留下了发展的建议。正如实践团队起名“星火”那样——星星之火点起每个人心中的红色记忆。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新时代的长征故事,正由青年一代接续书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欣怡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