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至7月,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青衿筑梦”实践队积极响应“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深入淮安红色沃土,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文化为核心,开展浸润式实践研学。团队走进周恩来故居、纪念馆及街道社区,通过参观、体验、对话游客、志愿讲解等方式,完成从“学习者”到“传播者”的蜕变,为红色文化传承与地方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故居研学:触摸初心,化身红色宣讲者
实践队在周恩来故居开展深度研学,从初访感悟到志愿宣讲,再到建党104周年当日的重返解码,实现对伟人精神从感知到内化的递进,更借游客互动让红色故事焕发活力。
队员们聆听专业讲解,从少年周恩来目睹日俄战争遗址的屈辱,到周氏爱莲家风的滋养,从补衣针脚的细密到桑梓情怀的深厚,深化了对伟人初心的理解。随后化身志愿讲解员,在门前广场讲述总理诞生故事,在读书房以《爱莲说》串联其终身坚守引游客跟读,在乳母院落旁模拟劳作与游客共话务实作风根源,还补充解读历史细节。宣讲间隙访谈游客,收录“见少年读书场景更懂奋斗”的反馈,也收获“红色精神藏着时代密码”的感慨。
建党华诞铸初心:宣誓明志话传承
7月1日,正值建党104周年华诞,实践队重返周恩来故居,在周恩来铜像前举行庄重宣誓仪式。队员们列队肃立,面向铜像宣誓:“紧跟党的旗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百年荣光。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誓言铿锵回荡。宣誓后,围绕“周恩来崇高风范与青年使命”展开对话会。指导老师结合周恩来“十条家规”中“不谋私利、不搞特殊”的清廉家风,引导队员思考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红色基因。队员代表分享首访感悟,探讨青年应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纪念馆实践:创新传播,激活红色生命力
实践队赴周恩来纪念馆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恩来精神”主题活动,通过沉浸式研学、视频创作与现场采访,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青春动能。 团队深入生平陈列馆,结合文物故事制作系列短视频,涵盖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历程、革命岁月中的统战智慧及晚年“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公仆情怀。视频以“青春视角”解读历史,融入情景再现与互动问答,生动呈现周恩来精神的时代价值。队员们在铜像广场、陈列馆等地随机采访,倾听游客心声:实践队还参与“纪念馆里的思政课”,通过红色研学活动让革命历史“可触可感”。队员们表示:“用镜头记录历史,用话筒传递心声,希望让更多同龄人在共鸣中践行周恩来精神。”
现场教学:在文物中触摸历史温度
7月7日,恰逢七七事变88周年,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联合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青衿筑梦”实践队、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周恩来纪念馆开展“探抗战历史、承先辈精神”现场教学。两所高校师生接力讲解,在展物前铺展立体抗战画卷。西安事变展区内,南京理工大学师生结合张学良、杨虎城的历史照片与手书信件,串联起1936年的历史转折。转至展廊,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陈澄老师立于“中共中央南方局辖区图”前,她细数1941年皖南事变后,周恩来题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的悲愤与坚韧,及其在重庆交涉、向国际揭露真相的日夜。
从西安事变到南方局斗争,讲解既理清历史节点,更传递先辈共情,让师生在文物与讲述中触摸历史温度。这不仅是一堂浸润心灵的历史课,更是一堂扎根现场的“行走的思政课”,这样的行走让历史从书页里走出来,在举手投足的实践中让思政教育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此次淮安红色实践之旅,不仅是“青衿筑梦”实践队对红色基因的深度解码,更是青年一代以行动践行“传承者”使命的生动注脚。从故居院落里的志愿宣讲到纪念馆中的镜头创作,从建党华诞的铮铮誓言到七七事变纪念日的历史对话,队员们用青春视角激活红色资源,让周恩来精神在互动中可感、在传播中升温。
文字:“青衿筑梦”实践队
图片:“青衿筑梦”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