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文化之根,点亮传承之光——中南大学“湘约守护”支教团于长山村开展瑶族文化传承课堂

发布时间:2025-08-28 22: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殷佳妮 张恩驰   阅读 3.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2025年8月26日下午,在江华瑶族自治县长山村,中南大学“湘约守护”支教团、中南大学驻长山村工作队与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长山村民委员会共同策划,开展了一堂主题为“人间烟火,千年瑶族”的文化传承小课堂。本次活动作为中南大学驻长山村工作队文化帮扶工作的重要一环,为当地16名瑶族儿童带来了一场生动的文化寻根之旅,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重拾民族记忆,让千年瑶族文化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寻根千年历史:故事唤醒民族记忆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课程在主讲人殷佳妮的提问中开启,迅速将孩子们的好奇心拉回到瑶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支教老师精心准备了PPT,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再现了民族起源传说和千年迁徙史。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在互动问答环节,孩子们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老师们耐心倾听,并鼓励每一个孩子分享自己所知的民族故事。这场以故事为纽带的文化启蒙,为孩子们搭建起通往历史的桥梁,让他们在探寻“我是谁”的过程中,找到了最初的民族根源。

绘就服饰之美:巧手绘就文化新章

“蓝色代表天空,红色代表热情,而花纹则记录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当色彩绚丽的瑶族服饰图片出现在屏幕上,教室里响起一片惊叹声。支教团成员细致讲解着服饰上每一种色彩和每一个图案的深刻寓意,将传承千年的服饰工艺娓娓道来。在随后开展的手工绘画环节,孩子们用手中的彩笔描绘出自己心目中最独特的瑶绣花纹。老师们穿梭于课桌间,耐心指导每一个孩子的创作,不仅传授了绘画技巧,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图案在孩子们的笔下绽放,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完美交融,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民族服饰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品味艺术瑰宝:以聆听和舞动留存文化印记

语言是民族千年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瑶语也不例外。尽管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刻木记事”的古老智慧也得以让民族千年文化传承不息。支教老师设计瑶语对话互动环节,邀请孩子们上台用瑶族语言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以及日常交流,让他们在口耳相传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而提起瑶族的艺术,就不得不谈长鼓舞。当长鼓舞视频播放时,不少孩子跟着节拍轻轻摇摆。支教老师们在现场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长鼓舞的起源、发展和文化内涵,强调其在传承历史、促进社交方面的功能。这一舞动千年的韵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遗产”,而是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活态文化。

走进民族庆典:让文化有了具体的依托

盘王节、达努节、瑶年……一个个充满民族特色的节日介绍,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热闹的庆典现场。“节日问答”游戏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争相抢答,展示刚学到的知识。随着问题深入,孩子们在一次次思考与回答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下次过节的时候我要告诉爸爸妈妈这些节日的来历!”三年级的吴明轩兴奋地说。课堂将这些传统节日重新带回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让文化传承有了具体的依托。

课程结束时,孩子们仍意犹未尽地围着老师们,询问着有关瑶族文化的故事。支教老师不仅带来了知识,更用爱心和专业点燃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宛若一座桥梁,让这一千年的文化火种,从过去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

中南大学驻长山村工作队表示,此次“人间烟火,千年瑶族”课堂仅仅是一个开端。工作队与支教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开展系列文化传承活动,探索更多可行的文化传承模式,让瑶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千年瑶族文化的烟火,正在新一代传承人中熠熠生辉,而这束光,正是在“文化帮扶”的理念下被点亮,为长山村的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撰文 | 殷佳妮 张恩驰

图片 | 许婧雯

审核 | 张恩驰 张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玉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