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腔里的江南梦:苏州评弹的弦上人生

发布时间:2025-08-28 22: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旭生树 陈培培 陈磊   阅读 92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知识课堂

在苏州的深巷里,当三弦与琵琶声响起,时光便倒流了。那声音穿过爬满藤蔓的白墙,越过雕花的木窗,落在青石板路上,化作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空的门。苏州评弹,这门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说唱艺术,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苏州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江南文人美学与市井生活的完美融合。

评弹的“评”是评说,“弹”是弹奏,一人的说表,两人的搭档,三五件乐器的配合,便能演绎千秋万代、悲欢离合。艺人一袭长衫,怀抱琵琶,吴侬软语如珍珠落玉盘:“窈窕风流杜十娘,自怜身落在平康……”这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开篇,字字清脆,声声婉转,仿佛真的有一个痴情女子在眼前诉说她的哀怨与决绝。

评弹艺术的精髓在于“说、噱、弹、唱、演”五功俱全。“说”要口齿清晰,叙述生动;“噱”要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弹”要指法娴熟,伴奏贴切;“唱”要声情并茂,韵味悠长;“演”要形神兼备,刻画入微。艺人时而跳进角色,时而跳出点评,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表演方式,让观众既是看客又是参与者,共同完成一场艺术创造。

苏州评弹的唱腔音乐源于唐宋词调、江南小曲,经明代以来无数艺人的打磨,形成了俞调、马调、陈调、蒋调等二十多种流派唱腔。这些唱腔或婉转缠绵,或激昂高亢,或幽默诙谐,与苏州方言的音韵特点水乳交融。三弦的浑厚与琵琶的清脆相得益彰,营造出独特的声音景观,让人不觉沉浸其中。

评弹的题材包罗万象,既有《珍珠塔》《玉蜻蜓》《三笑》等传统长篇,也有《芦苇青青》《白衣血冤》等现代中篇。这些故事里,有才子佳人的爱情传奇,有忠奸斗争的忠义故事,有市井生活的幽默趣事,几乎是一部用声音绘就的江南社会风情长卷。

最令人着迷的是评弹与江南文人文化的关系。明代以来,苏州成为文人荟萃之地,许多文人参与创作评弹脚本,将诗词歌赋的意境融入其中。评弹的唱词雅俗共赏,既有“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唐诗意境,也有“阿要买茉莉花”的市井叫卖,这种雅俗共融的特点,正是江南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苏州评弹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老听众逐渐减少,年轻一代的兴趣转移,让这门古老艺术遭遇生存危机。但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批艺人和文化工作者在努力探索评弹的现代表达方式,尝试与新媒介结合,创编新节目,走进校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

每当夜幕降临,苏州的评弹茶馆里依然弦索声声。老听众闭目击节,新观众好奇张望,艺人一桌二椅,说噱弹唱。这一刻,古今交汇,雅俗共赏,四百年的艺术传统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苏州评弹不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的一个条目,更是江南人情感与记忆的载体,是水乡文化的活态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旭生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